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用极端认真的态度研究极端 精选

已有 4234 次阅读 2020-2-15 07:02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用极端认真的态度研究极端

■武夷山

(发表于2020年2月13日《中国科学报》)

 

自然界存在着极端天气,社会上存在着极端分子。极端现象是相当普遍的,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矛盾。2019年3月,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编著Extremes(本文作者译为《极端》)。本书有两位主编,Duncan Needham是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院长、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 Julius Weitzdörfer是达尔文学院法学研究部主任。

该书编者认为,人类面临着各种极端现象,也被极端事物所吸引。极端事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在政治、媒体、文学、科学等不同领域,都能听见极端事件的回声。人们往往将极端事件与有待规避的危机、灾难和风险相联系,但应该意识到,极端事件也可能将人们引向新的地平线。

本书是2017年“达尔文学院讲座”(主题为“极端”)的汇编成果。这次讲座邀请到一些著名学者、新闻记者和公共知识分子。他们讨论的极端事件包括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民粹主义兴起、英国的脱欧公投、2008年金融危机、叙利亚战争、气候变化,等等。另外,本书也庆贺在卫生保健、海洋探索和宇宙学发现方面取得的“极端”成就。

本书对于“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罕见?什么是真正的极端?”之类问题的回答,会使很多读者感到耳目一新,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极端现象。本书讨论的问题也对人类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有所启发。

Julius Weitzdörfer主编认为,所谓极端,是我们所做之事和所感知的事物的某种表现,它处于我们要处理的许多问题之核心位置。通过2017年“极端”专题的讲座,大家认识到,极端这个概念延伸到不同的主题领域,它有时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有时不能)。

本书致力于回答三个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人类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极端事物。例如,很多人热衷于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攀登最高的山峰,到地球两极探险,追求最快的驾车速度,烘焙出最棒的糕点,收藏最稀有的邮票,抓捕最大的鱼,找到最古老的化石,在机器学习过程中探测到异常点,等等。

书中有一章是《极限划艇》,该章作者Roz Savage女士曾独自划艇在海上待了5个月,每天的划桨时间达12小时。她是迄今独自划艇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唯一女性。

第二,极端现象对于人类知识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体验和理解“极端”(而不是庸常)具有什么样的认识论价值和知识优势?“极端”和“平均”的两分法是观察世界的有用方式吗?

有人认为,我们之所以被极端事物所吸引,是因为我们将极化的两端作为标尺,从而给处于中间的“常态”定位。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是第一届“达尔文学院讲座”的演讲人,他说:“科学有三大前沿:非常大的、非常小的、非常复杂的。”通过关注我们所能了解到、观察到和想象到的前沿,更可能发现根本性的、新颖的和令人吃惊的事物。

第三,我们是否生活于一个极端的时代。地球上的人口一直在暴增,生物圈留下了人类活动的不可去除的足迹。

书中有一章是《应对极端主义》,作者是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David Runciman,他区分了政治极端主义者和阴谋论者。一般来说,一些原来持有极端政治主张的人,在有了实际治理的体验之后,其极端立场往往会软化;而阴谋论者在参加实际治理后,其观点会更加顽固,他们会将阴谋论变为治理哲学。

本书告诉我们,“极端”这个概念是相对性的,因为将任何事物划分为“极端”或是宣称某事物为“极端”,都是语境敏感的、飘忽不定的,应当依赖于特定的时间、地点与视角。

总之,本书是用极端认真严肃的态度去研究极端的,难能可贵。


《中国科学报》 (2020-02-13 第7版 书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18567.html

上一篇:对毕业考试的看法----小学六年级日记
下一篇:刷标语----小学六年级日记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25 郑永军 尤明庆 吴斌 黄永义 迟延崑 王安良 刘浔江 范振英 陈昌春 杨顺楷 晏成和 刘全慧 杨正瓴 俞立平 王智慧 孙颉 信忠保 曹俊兴 周忠浩 齐彦收 张成岗 杨学祥 刘炜 魏瑞斌 霍天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