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文化之技术内核与神话内核的冲突 精选

已有 4577 次阅读 2019-9-3 07:31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之技术内核与神话内核的冲突

武夷山

 

    美国The New Atlantis杂志2019年春季号发表美国贝勒大学人文学杰出教授Alan Jacobs的文章After Technopoly(技术至上之后),下面大致介绍该文第一小节的部分内容。

 

    技术至上指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普遍地、无可逃脱地被那些开发和部署技术的人所统治着,在现时代,尤其是被数字通信工具的开发部署者所统治着。

     波兰哲学家Leszek Kołakowski(1927-2009)区分了文化的两个内核----“技术内核”与“神话内核”,他认为,这一区分对于理解文化之发展至关重要。

    在他而心目中,“技术”的含义比我们通常理解的要宽泛。技术指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也就是将我们周遭的事物视作有待操纵的客体,或视作能操纵我们的环境或操纵我们自身的工具。这倒未必是负面的含义,因为有些东西就得用作工具啊(如用来搅汤的勺子),有些事物就得被操纵啊(比如有待搅和的汤)。除了工具外,文化的技术内核还包括诸般科学和大部分的哲学,因为科学和大部分哲学也是被工具性、分析性的论理形式所支配,人们据以寻求某种程度的控制。

    相形之下,文化的神话内核是指这样一种体验,它不受操纵,因为它是在关于周遭环境的工具理性出现之前就存在了的。Kołakowski说,贯穿人类文明的进程,人们一直在参与神话创制,他们也许将“神话”称之为“启示”“唤醒”或其他说法,并将其作为与“非经验性无条件现实”的关联方式。神话是我们全心全意投入进去的事物,根据欲望、意志、认识或字面意义来描述这种体验的所有努力,都不过是人们通过分析神话、将其理性化并梳理出其逻辑结构来将神话内核强行嵌入技术内核的不同方式。所以,两种内核总是处于冲突之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提供理性论据对于根据神话内核行事的人往往是徒劳之举。

    还有与此接近的另一种区分。英国政治哲学家Michael Oakeshott (1901-1990)在发表于1948年的文章 “The Tower of Babel”(《通天塔》,收入Rationalism in Politics and Other Essays一书)中写道,道德生活有两种一般形态。其一,“道德生活是一种情感和行为习惯”。他问道,这种道德生活源自哪种教育呢?他回答说,我们习得行为习惯的方式同习得母语的方式是一样的,并非先构建出根据规则或规范行事的生活方式,记熟这些规则,然后付之实践,而是通过与习惯上以某种方式行事的人一起生活而习得的。在另一种形态的道德生活中,“活动不是取决于行为习惯,而是取决于道德准则的反身应用”。

    根据两位学者的看法,我可以将本文的要旨小结如下:技术至上是一种体系,它产生于这样的社会,一方面,该社会将道德生活视作规则之运用,另一方面,该社会所生产的人却是根据情感习惯(而不是规则)来践行道德生活的。换句话说,技术至上源自社会的技术内核,但它产生的人却是由神话内核所驱动和赋形的。

 

博主:如果以上分析有道理,我们就可以理解目前的反迷信、反伪科学的策略肯定是不成功的,因为被目之为迷信和伪科学的部分内容是与神话内核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靠科学普及、知识灌输就能解决问题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96396.html

上一篇:明日起休博数日
下一篇:我高中期间创作的对口剧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15 郑永军 杨悦奉 晏成和 李毅伟 周忠浩 汤薇 罗春元 杜占池 陈楷翰 周健 李学宽 王安良 黄永义 曾杰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