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我、其他人与《国外科技动态》杂志

已有 6028 次阅读 2019-8-7 10:54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其他人与《国外科技动态》杂志

武夷山

 

    《国外科技动态》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创刊于20世纪60年代的译文期刊,现已停刊,原刊号改出其他刊物了。当年,它的影响曾经非常大。例如,在文革初期出版园地一片荒芜的情况下,在苏北某小地方的邮局里只有两种刊物出售,一是中共中央《红旗》杂志,第二种就是《国外科技动态》。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读研期间,日语是我的第二外语。我们的日语老师喻醒尘(本所资深翻译)让我们翻译一些日语文章作为作业,我翻译过一篇题为《致癌基因研究的进展》的文章,喻老师校改后,发表于1983年第8期《国外科技动态》杂志上。后来,我自己独立翻译了多篇英语文章在此刊发表,包括《巧合的力量》(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676.html)。90年代前期,当我给本所研究生班讲翻译课时,我经常向《国外科技动态》编辑部索要一些可供翻译发表的英语文章,组织研究生们翻译讨论,我来讲解校译,定稿后在该刊发表。另外,我也不时请所外一些英语较好的朋友翻译稿子,我来校译把关,最终在《国外科技动态》发表。从1983年到1999年,我在这里发表的翻译或校译文章共21篇。后来,工作实在太忙,我就彻底谢绝了《国外科技动态》编辑部的翻译或校译请求。

    当我对文献计量学发生兴趣后,写过一篇题为《两种科技译文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比较研究》的论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4384.html),1991年发表。这两种译文期刊指的就是《国外科技动态》和上海的《世界科学》。《世界科学》至今仍在出版,我还为该刊2019年第5期写了卷首语(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80046.html)。遗憾的是,《国外科技动态》再也没有了。

 

     我在网上搜集到几则提到《国外科技动态》的回忆文字,转贴如下。

第一则https://www.douban.com/note/291299575/),以下文字引自魏书生编著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

    “批林批孔”我也挨批时,深感国内政治的黑暗,我便转移学习的兴趣,找了一些技术书来读。我研究车、钳、铆、电、焊、铣、刨、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研究钢材,研究刀具。那一年我订了一份《国外科技动态》杂志,读过之后,眼界大开,一时间有站在云端里看一些政客们拼死命地窝里斗、互相咬得头破血流的感觉,也有一种看他们就像看蛐蛐你死我活地咬架的感觉。世界这么大,决不能被这些窝里斗专家们愚弄了,该认真研究点实事,研究点技术,将来总是用得上的。
  从那时到现在,快20年了,我每年都订阅《国外科技动态》这一杂志。这一杂志以科学技术各领域的新进展、新趋势以及有关科学技术的述评、展望和预测为报道重点,也注意报道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科技政策的变化,大型科技项目与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某些重要的科研机构、重要科学人物也有选择地给予介绍。这本杂志还特别注意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经济、科技与教育以及各学科间交叉性内容的报道。
  我非常喜欢杂志中的《科技前沿》与《技术实力与对比》专栏,学生们则喜欢《科技信息》专栏。
  每期杂志收到后,我挑自己感兴趣学生也感兴趣的栏目,在语文课堂上介绍。有时原文照读,学生复述,分析结构内容,回去后整理成文,有时把文章中适合于学生了解的部分讲给学生听,供学生讨论。每次讲《国外科技动态》,学生都显示出极浓厚的兴趣,这样做也弥补了教材因受出版周期限制而离现代社会较远的不足。
  如该杂志刊登的《1991年重大科学、环保新闻》一文,我给学生介绍后,学生们深深被人类科学的巨大成就所鼓舞,从而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积极性,也使个别学生受窝里斗流毒毒害而产生的好琢磨人的心理病灶得到了科技之光的照射治疗。
  这篇文章写道:1991年已经过去,美国《时代杂志》回顾了这一波涛汹涌的一年,列出了科学及环保方面的重大新闻,从而使读者能对1991年的大事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重要科技发展(摘要)
  1布基球。乃是由60个碳原子形成的圆球状碳分子,它与金字塔形的金刚石和六角形的石墨迥然不同。科学家们相信,它能发展成小型滚珠轴承、轻若鹅毛般的电池及只有一个分子般粗的超导电线,其潜在价值无可限量。
  2聚合酶连锁反应。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非常重要的遗传工程发现,只要在一个脱氧核糖核酸中加入聚合酶,用不了几小时,它们便会繁衍数亿一模一样的复本……
  3廉价太阳能。1991年光电研究进展十分神速……试验成功了一种革命性硅圆球太阳板,将获取太阳能的成本降低了50%……
  4庞大的并联超级计算机。新一代超级电路允许一千人同时联合操作。麻省一家电子计算机公司开发了一部极为巨大的数字处理机,一秒钟能处理两万亿个数字。
  5手提式计算机。这种计算机愈来愈轻巧,不但变得如手提书写板那样薄,而且无需键盘也能操作,只要用笔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比比画画就行了。
  6 4600年前的古尸。一具属于石器时代晚期一名登山者的尸体,原封不动地躺在冰封的阿尔卑斯山……这是考古学的一大发现,又是低温科学的最佳宣传品。
  7禾田上的神秘怪圈。英格兰南部一块禾田上的神奇圆圈和错综复杂的线条,一直引起阵阵疑团。是外星人的杰作?是不明飞行物的降落地点?都不是。它们是两名年老的英国风景画家“闹着玩”的后果而已。小报从此可以停止杜撰故事了,科学家也不必再为此苦思冥想了。
  环保要闻
  1南极洲条约。原本一片白皑皑的南极洲已被油污垃圾搞得乌烟瘴气。24个国家已签订一项条约,50年内严禁在这片洁白的陆地上采矿。

    2经过再三试验及分析已证实,一些有毒物质如石棉及放射性氡气的毒性,不像先前想象的那样猛烈。
  3在国际政治及道德舆论压力下,日本终于同意于1992年底放弃漂网捕鱼。漂网乃是在水中漂浮的巨大渔网,能大量增加渔获量,但却能杀害好些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豚等。
  4南极圈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逐渐扩大,人造氟氯烃使在北温带及南温带高空的臭氧渐趋稀薄,致使太阳的紫外线对人类的威胁加大,皮肤癌及白内障病例有上升之势。
  5波斯湾战争。伊拉克把几百万加仑石油倾入波斯湾,对脆弱的海洋生物是一场浩劫。虽然650多口油井的大火在8个月内已被扑灭,并未祸及全球天气,但科威特的空气变得十分难闻,而渗入土壤的油污将在那儿逗留很长一段时间。
  6皮纳图博火山爆发。火山灰如倾盆大雨,使广大地区出现泥泻,又把近XX万吨二氧化硫喷向大气层,造成硫酸粒,虽然它们能把部分阳光的热折射回太空,减缓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但当火山烟雾消散后,地球温度上升的速度将加快。
  7美国8名人员打算在面积约3英亩的生物圈中生活两年,以图了解生命是怎么回事,但在科学家尚未能完全理解生态系统的今天,他们岂能准确地掌握整个世界呢?
  学生对这篇文章中的14条新闻都很感兴趣,每一条新闻也确实给学生开辟了一道新的思考问题的。

   同学之间偶发的对立情绪,对他人的嫉妒,心胸的狭隘,对人类事业的冷漠,这些思想感情的冰川,都容易在鼓舞人心的科技成果的阳光照耀下融化。
  在我们的教学中,少分析一些《卖柑者言》《大铁椎传》这类文章,省下时间来适当给学生介绍国外科技动态,有利于缩短教学与现代社会、学生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使学生更明确学知识、读书是为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服务。

 

    魏书生还写道(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628/6155132122001203.shtm

    1984年,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到我们班级采访,要听我讲语文课,可是他们来时已是期中,我该学期的语文教材早就讲完了,只好讲课外的内容。  当天我恰好收到刚送到学校的一本当月的杂志——《国外科技动态》,学生们都很喜欢我介绍那上面的文章。上课时,我便拿出这本杂志,简单介绍了一下本期目录,请同学们从中挑选一篇文章。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要求讲《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上》。这篇文章,是一位物理学博士写的。我便还按老规矩,首先朗读这篇文章。文章XX多字,我10分钟便读完了。读过之后,我便请全班同学七嘴八舌地复述,又找个别同学复述。我记得电台记者立即将采访话筒伸向复述的同学,当场录音。然后,我请同学们划分这篇文章的层次,并概括文章中心。接着请同学们对文章的观点进行讨论。一部分同学认为,作者说得有道理,人类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人类掠夺性地开采地下资源,既侵吞了祖先的积蓄,又抢夺了子孙的能源;人类唯利是图的生产,全然不顾环境污染……人类这些鼠目寸光的做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紊乱,最终招致自身的灭亡。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上的主人,完全可能同作者说的一样,是一群生命力极强的大老鼠。付代诚同学说:“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生态平衡既然是人类破坏的,按照有矛必有盾的规律,人类就能凭自己的智慧使生态达到新的平衡;能源开采确实过分,但石油没有了之后,一定会有更好的能源替代它;环境污染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大家看到,经过世界环保组织的努力,不少地区污染已比前些年有所减轻……总而言之,我相信人类是伟大的,我对人类的前途抱乐观态度,我坚信五千万年后地球上的主人仍然是人类。”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人类遥远的明天。在这讨论中,他们很容易产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最低限度,在此时此刻,会觉得为了个人利益而和自己的同胞、同学、同志战斗,残酷无情地斗争是很可悲的。一个人只为了个人权力、名誉、地位,只为了个人利益活着是很可怜的。

  下课以后,电台记者要去了我的杂志,他们将同学们复述的录音和原文相对照,发现许多细节、数据都和原文一致。他们以为学生不可能听了一遍就记住了这么多的信息,便问学生:“你们事先看过这篇文章吗?”同学们说确实没有看过,邮局刚刚送到老师手里,我们还不知道本期《国外科技动态》已经来了呢。  记者问:“你们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十来分钟,只听了一遍,就基本记住了全文内容呢?”学生说:“我们感觉自己的记忆,取决于对所记材料的兴趣。好的小说连播、评书连播只听一遍,基本能讲下来;我们非常渴望了解全人类的事情,更憧憬人类的未来,对这类文章,当然听一遍就基本记住了。”过了一年,我又到省里开会,遇到电台记者吴海燕同志,她还同我谈起那节课,谈起同学们对整个人类的关注,谈起同学们对未来的独到见解,谈到课堂上同学们忽而凝神侧目细听,忽而热火朝天地讨论的场面。她感到,适量地给学生们介绍有关人类未来的文章,太有必要了。我想,未来学这门课程,将越来越多地被中小学列为选修课,简明未来学总有一天会成为中学的必修课。(博主:魏老师好有见识啊!遗憾的是,中国虽然重视面向未来的规划,但未来学的研究、传播、普及实在是太弱了。) 

 

第二则(http://m.sohu.com/a/191607719_742788

    1965年9月,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有57位同学(其中男生29名,女生28名)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阿瓦提县吉格代艾格日(沙枣沟)支援边疆建设,在这片荒漠上,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和50度的酷暑,白手起家,创建了地方国营丰收三场第七连队。

    1993年,1965年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丰收三场支边的一些老支青(支边青年)们聚在一起,自发组织撰写了《这里曾是胡杨林》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有15篇是上述南师附中校友们撰写的。其中有陈浣秋女士一篇文章,她写道:

    “星光灿烂的夜晚,我们仰着脖子,把从《大众天文学》里知道的星座名称逐一温习;《国外科技动态》、《科学实验》使我们知道一些外面的世界;古今中外的小说更是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博主:请注意,他们是在新疆农场劳动间隙读《国外科技动态》等杂志。)

 

第三则(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793828&boardid=1

 芦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以后我每次去,老头若在的话,就一定要来向我虚心请教。他似乎对国外科技特别感兴趣,老是缠着我打听国外最新科技进展。我那时不过是个穷工人,哪知道这方面的事?好在那阵的《参考消息》有点这方面的简讯,而且还出了份杂志叫什么《国外科技动态》,于是我便硬着头皮胡侃海吹,什么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地下商场(那地方后来我去过,根本不如我当年想象的万分之一),什么仿生学,什么“有记忆的金属”,等等,等等。 

 

第四则

    葛剑雄先生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

    “文革”时我看介绍国外最新科学的杂志《国外科技动态》,也看自然辩证法的杂志。(https://cul.qq.com/a/20130826/009836.htm

 

第五则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二期发表《 “文革”后期的科研——申泮文访谈》,申先生谈到:

     这样,我就开始收集关于无机化学里边的无机合成、络合物(后来叫配位化合物)、硼的化合物和原子量这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就发点小文章,报告国外的新进展。1974年在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博主注:情报所1957年刚成立的时候属于中科院的下属机构,后来属于国家科委的下属机构。申先生可能一直保留着老印象)的机关刊物《国外科技动态》发表了一篇讲化学元素周期表及其发展的文章......

    后来我听这篇文章的责任编辑潘静芬(博主:潘静芬后来担任情报所教育处处长,为情报所兴办研究生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告诉我,钱学森钱先生看见这篇东西,就跟那时候情报所的所长袁翰青(博主:袁先生的正式头衔是“代所长”)袁先生说:“现在大家都不敢写文章了,写点这样的文章不是很好吗?”当时学术界万马齐喑,化学知识的新报导没有了,所以大家看到这个东西很新鲜。听潘静芬这么一说,我觉得钱先生对哲学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种文字,他是喜欢的。 后来,袁翰青袁先生就写信给我,告诉我:“以后,你发表什么文章、出什么书,任何出版物,一定给我一个拷贝。”当时,我没多想。因为,我曾经是他的部下,他跟我要这样材料,我觉得很自然。他愿意了解,那我就什么东西都给他。这时候,我也组织我们不参加派性斗争的老师,翻译《无机合成》。《无机合成》也出了好几本,这个书我也寄给他。

 

第六则

   《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1997年02发表贵州遵义国营3419厂机动科王义庆的文章“设备脱黄袍一法”,文章说:

    “为解决设备脱黄袍问题,人们采用机床清洗剂、煤油等进行清洗,但费工费时,效果都不很理想。一次,笔者在国外科技动态杂志(博主:此文未在“国外科技动态”六个字上加书名号,所以我不能确定是否指《国外科技动态》杂志。先录下这条信息备考)上看到了有关机床脱黄袍的配方,并积极研究、试用。该配方具有良好的脱黄袍作用,而且对机床漆层、金属零件表面没有什么损害。我们在全厂范围内推广,深受设备操作者的欢迎”。

 

第七则

    百度贴吧上某人说(https://tieba.baidu.com/p/5912230038?red_tag=2254895424):

    我们在70年代伊始,读初中,老师会经常拿一本名叫《国外科技动态》的图文杂志在课上介绍世界科技和工业的发展情况,正是在那时,我们知道:当时美国有两亿多人口,有汽车一亿多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92757.html

上一篇:我做出贡献的图书的被引情况
下一篇:宾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有助于吸引客人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4 刘炜 赵凤光 李毅伟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