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走近一个高尚的灵魂

已有 2424 次阅读 2019-1-9 15:20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走近一个高尚的灵魂

秦玉兰《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1月02日   09 版)

《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颜维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35.00元

  

    猛然看到社区附近五峰书院一条新书发布会信息,才惊觉钟扬已经离开人间一年了。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繁密的出差行程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消息一出,朋友圈都炸了,连续数月不断有人回忆他的点滴。2018年9月29日,《光明日报》首席记者颜维琦撰写的《种子的力量:读懂钟扬》在五峰书院举行新书首发,作者与钟扬生前的同事复旦大学研究生副院长楚永全一起,做了一场生动的报告会。


  我与钟扬毫无交集,既不在他的学科领域内,也从未见过他。为何会赶去听这一场报告会呢?并不是因为太空闲,人到中年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去聆听有关钟扬的报告会,仅仅只是出自一种尊重,一种感佩,一种景仰。


  果不其然,这场报告会充实而富有细节。颜记者曾经采访过钟扬,现在又写出这本书,她的讲述格外丰富。楚老师以老同事的角度,谈的话题角度也很新颖,比如钟扬如何在人生的几次转折中选择自己的方向,步步深入,给我们呈现了多面的钟扬。


  拿到这本刚出炉的新书,很快就读完了。钟扬这个人,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人,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平凡人。读到第九章《家,那么近那么远》,竟然时有泪意。看到最后的参考书目,提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钟扬文集》和《钟扬纪念集》以及中文系梁永安老师写的《那朵盛开的藏波罗花:钟扬小传》,相信这些文字可以告诉读者,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可以做一个怎样的人。


  “高尚”这样的词汇,现在很少出现在大家的脑海里了,仿佛像一个尘封的古董词汇,使用起来都显得矫情虚伪。然而,当一个真正高尚的灵魂出现,大家仍会被折服,仍禁不住感动。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钟扬年少成名,履历显示他从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从没有为年少盛名所累,一直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成年之后的钟扬在各领域都格外突出,忙得简直要飞起。当第一次中风抢救回来后,他并没有收敛工作狂的惯性,书里收录了年迈的钟扬母亲写给儿子的一封劝诫信,那份爱子之心,读之令人心折。书中提到钟扬小时候看书玩电池,身为化学老师的母亲一点没有责备他弄得乱七八糟,而是带他去实验室,带他去工厂参观。钟扬非常看重教育,与他自身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可谓“诗书传家”非常典型的例证。他从一个有职级待遇的研究者,转向为复旦大学的一名普通教授,为的就是要从事教学工作。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耐心地教导每一个学生,哪怕后来担任了研究生院院长,他甚至会在毕业典礼上坚持把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念一遍。


  钟扬对名利和金钱都不热衷,他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不辞辛劳在高海拔地区西藏与低海拔地区上海来回奔波,为了就是让研究后继有人。为了培养人才,他可谓殚精竭虑。曾经他允诺妻子,一对双胞胎儿子的教育,12岁以前妻子主要承担,12岁以后就交给他;后来这个约定又延至15岁。两个儿子在9月9日刚过了15岁生日,半个月之后他们的父亲就不能再履行约定了。他的妻子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娓娓道来自己在钟扬离世这一年来的心路历程,哪怕是刚听到噩耗传来时心里想“总是在路上,出这样的事情,概率是很高的”,短短的序言里,看得出来两人相知甚深,“你是为科学而生,为事业而生,为理想而生,你的人生属于科学、属于国家、属于人类”。


  时代楷模钟扬,并没有被符号化,标签化。他离开的这一年,在各种纪念文章里呈现出来的是多面钟扬——斜杠钟扬的多重身份,每一重都是生动的。他书法写得好,还会拉二胡,年轻时写诗经常拿稿费请客,饭量惊人,厨艺了得,事无巨细拿一个小本子记录着满满的日程,见缝插针做许多重要工作,是个超级时间精力管理者。他字斟句酌,撰写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条目;他是大学者,却耐心做小朋友的科普工作。他幽默,有烟火气;又认真严谨,不畏艰苦,胆大坚韧。


  读罢此书,深深沉浸其中。这是一本好书,仿佛一部交响曲,多声部地奏响了一个人生命的华彩乐章。我诚恳地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走近一个高尚的灵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56150.html

上一篇:一进初中就劳动----日记摘抄793(初一阶段)
下一篇:战略院诚聘2019年度高校毕业生,拟招聘8人
收藏 IP: 219.142.244.*| 热度|

1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