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t6j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2t6j8

博文

深空探测与开发

已有 3382 次阅读 2014-8-10 10:20 |个人分类:空间开发|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深空探测, 造福人类

地球孕育着我们人类,但是我们人类不能永远呆在孕育自己的摇篮里,人类应当为自己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去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接力!为发现更多疆域辽阔、环境舒适的人类生存场所,勇敢地到深空中去!到人类未知的其他星球上去!

自古以来,人类对深空就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从1957104日,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始,人类正一步一步的迈向深空。

深空探测与开发是指人类到地球的引力场之外进行的探测与开发。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几个航天大国对深空的探测热情与开发欲望逐年升温,我国的深空探测起步稍晚,但步伐迈得坚实。我国的嫦娥一号探测了月球,嫦娥二号探测月球后到达拉格郎日L2点,又对“图塔蒂斯”号小行星进行近距离探测,并继续向深空进发,有可能到达距地球一亿千米的远空。娥三号在月面软着陆,与月球车相互拍照。今后,娥四号将从月球取样返回地球。娥五号将携月宫一号登月及宇航员驻月,建立我国的月球基地。

世界上几个航天大国的深空探测活动涉及领域较多:苏联从1959年开始,先后发射月球探测卫星24颗,实现了环月飞行、拍摄图片、月面着陆。其中“月球”9号和“月球”16号两颗卫星分别在月面软着陆,放置了月球车,考察了月面,还分析了月面土壤成份。

从1961年开始,苏联对金星进行探测,获知金星既热又干燥,没有生命迹象。金星大气由二氧化碳和氮气构成,含有少量水蒸气、酸、重金属。地表多为岩石,到处都是火山、熔岩平原、山脉和环型山。

苏联还对火星进行了探测,发现火星是一个贫瘠、荒凉、布满环型山,时常有猛烈的沙尘暴,氧气很少,没有液态水的世界。1986年,苏联还探测了哈雷彗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空间探测。最近,俄罗斯航天局副局长沙维利耶夫说,俄罗斯准备在2016年和2018年进行火星探测,寻找火星上的生命迹象。此外,他表示:俄罗斯还将探测金星和木星。

美国的深空探测活动最多:从1962年开始,美国发射了10颗“水手”号卫星,“水手”2号卫星探测金星,获知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82摄氏度。 “水手” 10号探测水星,发现水星表面的多岩石山脉地貌。

美国对火星探测热情很高,从开始“水手” 6号和“水手” 7号探测火星,没有发现火星上有生命迹象起,一直到最近“好奇”号火星车对火星的探测,该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行动灵活,获取了大量的火星第一手资料。

美国的阿波罗航天器几次登月,其中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航天器登月舱,踏上月球表面,他说:“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次巨大飞跃。”

美国还先后发射了“伽利略”号;“卡西尼”号等行星探测卫星,获知小行星“伊达”有一颗卫星“达克提尔”绕转;拍摄到木星气态表面及大气旋涡,看到了木星也有光环,看到了木星的卫星很多及木卫一上的火山频发;拍摄到土星环的美景,看到土星有23颗卫星,看到了土卫六与地球有点相似,看到了土卫六的液态氮海洋,还看到了土卫六南极上空的甲烷云;拍摄到天王星的气态表面,发现天王星躺着自转;拍摄到海王星的气态表面呈蓝色,发现海王星有五条光环,八颗卫星。

美国探测到小行星富含珍稀矿产,铁、镍含量高,有的小行星含金量高达80% 。具有诱人的开发远景,因此美国有人正在积极准备开发小行星,想采用标箭法穿刺小行星着陆,想尽多种办法实施小行星软着陆。用航天飞机运送小行星的铁、镍、金等矿产回地球。

欧洲空间局除积极参与美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外。1986年发射“乔托”号卫星探测了哈雷彗星,积极参与了国际空间站的物资运输补给,还探测研究系外行星,同时准备近年登陆火星。

印度的航天实力相当强,他的探测火星的航天卫星正在飞往火星的征途之中……

日本1996年即参与国际空间站物质运送飞行,为深空探测积极做准备。日本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于2005年11月25日登陆糸川小行星采集样品,又于2010年6月13日深夜返回地球将样品带回。

从以上简单列举的深空探测事实看:世界上几个航天大国,为了扩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了开发小行星珍稀矿产资源;正在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的到深空中去探测!

深空探测的美好远景和重大科学意义正在向我们招手,为了实现我国持久发展战略,让我们携手为人类深空探测事业献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0441-818450.html

上一篇:我国探寻暗物质课题立项应谨慎
下一篇: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新办法
收藏 IP: 116.208.10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