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0.152.217.*   [55]张学文   2017-1-6 11:34
许局长:
感谢关注,也谢谢转达给气象台。
后来我明白过来,并不是元旦以后取消了天气图上对年份的标注,而是历来不跨年度的图都不表年份。这是中央气象台的一贯做法。不改也吧了。
但是我认为天气图上注明年份应当是一个合格的科技文献的合理要求。何况天气图上中国北部蒙古那么大的面积足可以把年份标注在图上。
张学文,20170106
下面的反例笑话供参考
新疆气象局的一个笑话:
2(?)个月前(2017年)我去新疆气象局查天气图资料,档案馆的人把图给我拿了出来,那些图倒是装订成册了,很好。外边也写上了日期。而其中的每张气象台本来是写有清楚的年月日时的。可档案馆装订图时一刀切,把图边上的日期都给裁了去,结果这些图都变成了没有日期的天气图。而天气图没有了日期说明就成为没有参考意义了。
如此的档案和档案馆,叫我如何说呢
我的回复(2017-3-4 08:50):张老师:现在改了吗?
IP: 110.152.217.*   [54]张学文   2017-1-2 17:42
许局长新年快乐
附一意见,欢迎参考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024942.html
新疆,张学文,20170102
我的回复(2017-1-5 22:10):张老师,谢谢你的提醒,我尽快将你的意见反馈给中央气象台
IP: 116.19.110.*   [53]檀成龙   2016-12-31 08:08
祝2017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IP: 113.76.101.*   [52]檀成龙   2016-11-11 22:13
“内流区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不违背科学常识

水循环本来就包括蒸发、空中水汽运动、降水、地面水文运动等环节,但人为划分的气象学、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人为划分的中国气象局和水利部,致使大部分气象专家只关注空中气态水很少关注地面液态水,而大部分水利专家只关注地面液态水很少关注空中气态水。水循环的整个知识体系被人为分割,忽视空中气态水和地面液态水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水循环整个过程的掌握和控制。

为克服以上问题,我把理科的自然地理、大气科学与工科的水利工程三者结合起来,自2009年开始从事跨流域调水与西北超深盆地降水气候方面的研究(不谦虚地说可能是原始创新),我的研究结论是超深盆地(例如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等)的山盆结构对本地水汽有极大的约束和拦截作用,充分利用西北超深盆地的有利地形,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吨,若干年以后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以上论点可用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8个字高度概括。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成立,对国家就有很大作用。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的研究思路和作用过程是跨流域调水致使沙漠变绿洲→→→→绿洲蒸发产生本地水汽→→→→水汽增加致使受水区降水量增加→→→→受水区降水量增加使得水资源增多,有水灌溉使得沙漠变绿洲的面积进一步扩大→→→→绿洲面积扩大使得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更多→→→→更多的本地水汽致使降水量进一步增加,降水量增大通过正反馈致使降水量进一步增大(正反馈过程),如此良性循环(西北现状是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那就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达到 “调水增雨” 改变气候的目标。这样的研究得到了部分气象专家和水利专家的初步肯定(不是完全肯定),详见《气象、水利等专家对“调水增雨”论点的初步评价》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98535.html。请关注审查,请提宝贵意见。
IP: 180.212.44.*   [51]zecrio   2016-8-4 21:53
2017年拉尼娜第二年主雨带北抬可能性很大。根据以往经验。另外2017-2018寒冷可能性也大。
IP: 106.120.104.*   [50]zecrio   2016-8-2 22:15
许老师您好!国家海洋环境中心8月2日宣布:2016年7月已进入拉尼娜状态。2016-2017冬季严寒。
我的回复(2016-8-4 21:21):看来明年仍不太平。
IP: 106.120.104.*   [49]zecrio   2016-7-14 22:11
许老师您好,http://weather.unisys.com/surface/sfc_daily.php?plot=ssa&inv=0&t=cur   这是7月14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水温距平图,图中可见赤道中东太平洋170W以东地区出现明显冷舌,冷水中心达到-4度,拉尼娜已经出现。国家气候中心何时发布拉尼娜到来的信息??另外2016-2017冬季我国可能极寒严重。南方将出现过多降雪,这点气象台是否应该提前预报呢?
IP: 220.171.150.*   [48]张学文   2016-6-16 12:36
天气图上出现了问题!
我国天气图上中国南海诸岛被黑??

张学文,2016 .6.16

今天我去中央气象台网站http://www.nmc.cn/取一张降水量的图

http://www.nmc.cn/publish/observations/precipitation-10d.html
。。。
IP: 106.37.4.*   [47]zecrio   2016-3-31 14:01
许老师您好。目前看今年7~8月拉尼娜爆发几率很大了。我建议中国气象中心尽早对2016~2017冬季我国可能遭遇的极寒雪灾做出提前预测。不要重蹈2008覆辙。
IP: 119.80.36.*   [46]许小峰   2016-3-8 22:26
抱歉!才看到你的留言。对于日月食问题确实没有研究过,也不太清楚是否有人做过与拉尼娜爆发关系的分析,我可以去问问。谢谢你!
IP: 106.120.104.*   [45]zecrio   2016-2-13 10:54
许老师您好。首先给您拜个年,祝您及全家新春快乐后年大吉。。。今年猴年将出现多次日月食,其中3月9日的日全食还有9月1日的日环食发生在低纬和赤道。经验表明赤道多次发生在赤道有利于当年拉尼娜爆发,不知道中国气象局有没有对此做过研究,吉林退休教授杨学祥教授对日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做过深入研究,日食多次发生在极区有利于厄尔尼诺出现,多次发生在赤道有利于当年拉尼娜爆发,希望这个预测能给今年拉尼娜的爆发提前做好预防。
IP: 124.117.89.*   [44]张学文   2016-2-12 16:16
欢迎关注:蒙古气象局是否伪造了蒙古冷高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955752 这个博客
IP: 116.19.108.*   [43]檀成龙   2016-2-7 09:29
尊敬的许老师:
给您拜年啦!祝猴年健康吉祥、家庭幸福、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IP: 106.120.104.*   [42]zecrio   2016-2-5 20:39
许老师您好,为什么国家气候中心只预测了强厄尔尼诺今年5月份结束。说5月以后恢复中性状态,为什么只字不提今年强拉尼娜爆发的预测。今年拉尼娜应该爆发几率至少75%以上。而且应该7月后就开始。
IP: 106.120.104.*   [41]zecrio   2016-1-31 22:17
2017年全球平均气温因拉尼娜持续影响将下降。这是大趋势。
IP: 106.120.104.*   [40]zecrio   2016-1-31 22:12
目前看2016年下半年拉尼娜出现几率相当大了。
IP: 106.120.104.*   [39]zecrio   2016-1-31 21:10
南方又出现新一轮雨雪冰冻。变冷趋势还是挺明显的。
IP: 106.120.104.*   [38]zecrio   2016-1-26 22:32
许老师您好,为什么1月21-25日这场霸王级别寒潮导致中国极寒那么严重,而且1月以来气候明显在转冷。但是咱们气象局专家仍然说暖冬不变,我认为应该这样说:到2月底这个冬季暖冬或者冷冬几率各占50%,虽然现在目前从去年12月到现在全国平均气温仍偏暖,但是已不到1度。我觉得2月有可能会冷冬翻盘。不能排除。
我的回复(2016-1-31 20:30):还需再看看。
IP: 219.131.222.*   [37]檀成龙   2015-12-24 17:36
许局长:
您好!据报道,水汽含量大、相对湿度高,会加重霾污染。但从全国各地空间变化的趋势来看,水汽含量大、相对湿度高的地方,大于等于0.1mm雨日多一些,降水量大一些,降水驱霾的作用也要大一些。那么综合来看,水汽含量大、相对湿度高有利于防霾减霾还是不利于防霾减霾?《霾的帮凶:冬半年、冬季降水日数减少致使降水驱霾能力减小》在科学网发布后,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支持,请关注、审查博客及其预印本论文,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45780.html
我的回复(2016-1-15 22:50):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许利弊参半吧!
IP: 119.80.36.*   [36]许小峰   2015-12-14 22:21
谢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