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珠峰测绘觇标与我国登山探险的中国梦:为什么?对于中国科学家和中华儿女要自立于世界之林有什么启迪? 精选

已有 6234 次阅读 2020-5-15 10:09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珠峰测绘觇标与我国登山探险的中国梦

朋友们:当你们咋一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会突然感到非常惊讶!

是的。不知者,不为过。

众所周知,我国登山英雄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两点登顶珠峰后,由于是夜间登顶,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没有能够按照世界登山惯例在顶峰拍摄环360度的电影片,也没有在顶峰拍照留念,因而没有得到世界所有登山界的认可。这是中华民族非常遗憾的事情。

然而,根据1960年5月珠峰南北的气象资料,完全能够旁证我国登山家登上珠峰顶。为此,笔者参考印度气象学家T.M.K.Neddngadi 和 T.R.Srinivasan在《印度气象学报》1964年第2期的论文“季风爆发与珠峰探险”中给出的1960年5月珠峰南侧的气象资料,于《1966-1968年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中,在论文“攀登珠穆朗玛峰气象条件”里,利用我国登山队于1960年5月25日夜间从北坡攀登珠峰成功和印度登山队于1960年5月26日从南坡攀登珠峰失败的气象条件的不同,充分旁证了我国登山队登上珠峰顶的事实(见图1-2)。在国际气象学界有一定影响。

 L9690122 - 副本.JPG

 L9690124 - 副本.JPG

 

图1-2.旁证我国登山队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顶珠峰

 

     然而,旁证毕竟只是旁证。只有当中华民族登顶珠峰并为世界登山界心服口服才是实现中国登山家的中国梦想。

1975年中国登山家竖立在珠峰顶的测绘觇标为什么实现了中国登山家的中国梦?

大家知道,1975年5月27日,以潘多为代表的九位中国登山英雄在珠峰顶竖立了3.15米高的测绘觇标,不仅仅帮助中国测绘专家精确测绘了珠峰的高程为8848.13米,自此作为世界公认的珠峰高程,而且从此成为世界登山家登上珠峰与其合影来证明自己登顶珠峰的证据。

请看世界登山家登顶珠峰的日记吧。

1975924日,当地时间下午6点,英国登山队的 HASTON SCATT 两人登上珠峰后在日记上写道:

“我们忍受着极度的疲劳向顶峰走去,抬头一看,春天中国人竖立在世界最高峰上的三角架就在前头。我们忍受着一切痛苦,终于走到了她的身旁,三角架是我们登上世界最高峰的见证。”

1980820日,意大利登山家 MESSNEN 单身一人登上珠峰,并曾在日记上写道:

“…走着走着,我抬头一看,突然,金属三角架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惊喜若狂,这是世界最高峰的标记,是1975年中国人进行测量时设在这里的标记,是各国登山家们登上地球之颠的见证人,它是我最忠实的朋友…”

由上两篇日记可见,通过国际登山家们的报道,让世界科学家知道,中国公布的珠峰高程是经过精确的科学测量的,是可信的;中国登山家的的确确登上了珠峰顶,中国人竖立在珠峰顶的测绘“觇标”成了各国登山家登上顶峰的见证!

中国人”三个字响当当地在世界最高峰顶回响,慈祥的“第三女神”也会为她的炎黄子孙而骄傲:“谢谢你们量准了我的身高。”

 这里必须指出,意大利登山家MESSNEN,那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世界8000米以上十座高峰和七大洲最高峰的知名登山家。

中国登山家从1960年登顶珠峰不为世界登山界全部认可,到1975年在珠峰顶竖立测绘觇标后,世界登山家把中国人竖立的觇标作为自己登顶珠峰的证人,两相对比,真实天壤之别啊!应该承认,中国登山家于1975年春天在珠峰顶竖立的测绘觇标,堂堂正正地实现了中华民族登顶世界最高峰的中国梦!

1975年竖立于珠峰顶的中国测绘觇标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必须自己在各个方面登上世界之巅!中国科学家要走在世界先进科学的前列,必须每一位科学家怀着对于科学问题的好奇心,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实事求是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75197-1233262.html

上一篇:珠峰高程测绘春秋与珠峰气候环境变化:为什么再次测绘珠峰高程?珠峰高程测绘与高程变化和珠峰气候环境变化有关吗?
下一篇:雨中赏花情意浓:一手打伞,一手拍照。花果悬挂的滴滴露珠,宛如观音赐水带来的雨露滋润。
收藏 IP: 120.244.220.*| 热度|

10 杨正瓴 周忠浩 鲍海飞 段含明 檀成龙 杨金波 秦晓鹏 朱林 苏德辰 陈有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