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唐甄小传

已有 5977 次阅读 2015-7-15 08:11 |个人分类:顾炎武专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铸万,别号圃亭。明末清初思想家和政论家。西蜀夔府达州(今四川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人。生于明崇祯三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


唐甄出身官宦世家,其父阶泰(字亨予,号瞿瞿)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出仕吴江(今属江苏苏州市)知县,十三年贬为江西按察司经历,继为北京都察院经历,后迁礼部祠祭郎中,擢广东海北道参议,但均未之官。唐甄八岁从父居吴江,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弘光朝覆灭后,随父避乱于浙江之山阴,寻徙居新昌。是年闰六月,南明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绍兴,唐甄舅父李长祥16091673,字研斋,一字子发,自号石井道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郑成功、张煌言等追随鲁监国,在浙东从事反清活动。有人举报唐阶泰与之暗通,当局且来捕之,阶泰乃举家渡钱塘,返苏州,仍居吴江,忧愤而病,卒于顺治七年。是年唐甄二十一岁,“欲得志于天下”,又因“母老,无食”[1],遂出而远游。历河南,过熊耳山,几为虎伤。继而南返浙东,又遭困阨。再西入湖北,历大别江之险,还至家乡达州。顺治十四年,唐甄应乡试,中举,会试不第,以举人出仕,任山西潞安府长子县知县,任职期间,多所建树,然以逃犯事牵连被问责免职,为官仅十月。贫不能归乡,遂致流浪于河北、河南、安徽之间。约四十岁时再入吴中,侨寓苏州城西之枫桥。


唐甄身材短小,朴学质行,不尚文饰,呐呐然似不能言者。然性格刚直豪爽,不肯㛪婀随俗。临财介然不苟,凡游于四方,不轻有所干,曰:“取与,君子之大节。乞吏鬻狱,今之敝风,我不忍为也。”[2]与人交,仗义好侠,凡患难有无,必与共焉。与姜实节(字学在,号鹤涧,莱阳人,侨居苏州吴县,工诗画,著有《焚余草》)、汪撰(字异三,号澹泽)为友,并与顾祖禹(字复初,一字景范,无锡人,居常熟,号宛溪先生,著有《读史方舆纪要》)、王源(字崑绳,一字式庵,康熙三十三年举人,晚与李塨师事颜元,著有《正业堂文集》、《平书》、《兵论》)、陈盟(字无盟,四川富顺人,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曾任职南明,入清后为僧,法名德藏,著有《崇祯阁臣行略》)[3]、魏禧(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清初著名散文家)有交往,晚岁曾为浙江学政颜光斆(字学山)[4]


唐甄自言:吾少不知学,四十而后志于学。窃闻圣人之道而略知圣人治天下之法,勤于诵读,笃于筹策。鸡鸣而兴,夜分而寝。……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四十以来,其志强,其气锐,虽知无用于世,而犹不绝于顾望。及其困于远游,厄于人事,凶岁食糠粞,奴仆离散,志气销亡,乃喟然而叹曰:‘莫我知也夫!’不忧世之不我知,而伤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郁结于中,不可以已,发而为言。有见则言,有闻则言。历三十年,累而存之,分为上下篇:言学者系于上篇,凡五十篇;言治者系于下篇,凡四十七篇,号曰《潜书》。”[5]


唐甄学贯儒、释、道,尝论其三家异趣云:“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6]又自称:“甄也生为东方圣人之徒,死从西方圣人之后矣。”[7]辛勤著述三十余年,除《潜书》之外,尚有《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日记》等著作,大多散佚,今仅存《潜书》及诗文若干。


《潜书》初名《衡书》,初刻时仅有13篇,署名唐大陶;后来逐渐增至97篇,并改名《潜书》,署名唐甄。《衡书》之刻,在康熙十八年(1679),是得助于魏禧魏禧乃明末诸生,明亡后举家隐居宁都县城西北翠微峰,四十岁始游历大江南北,所至结交皆明遗民。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魏禧被征,以疾固辞,避于苏州枫桥吴传鼎(字禹存,又字雨岑,号瓶)家。是年夏,唐甄怀所著《衡书》专程至吴家拜访魏禧,禧读其书,赏之曰:“五百年无此文矣!”[8]遂付梓,而《衡书》始著,唐甄亦逐渐闻名于天下。


唐甄原配冉氏,早夭。再聘王氏,未娶遭难死。后娶吴江顾孺人,生一子三女,子及长女早殇,次女未嫁而卒,小女嫁王闻远。有妾一人,所生早殇。暮年无嗣,乃以吴江沈氏子为养子,名衷。


《潜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学术,重在阐发“尽性”与“事功”相互统一的心性之学;下篇论政治,旨在讲求实治实功抑尊富民的治世之术。潘耒称其“论学术则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痛排俗学之陋;论治道则崇俭尚朴,损势抑威,省大吏,汰冗官,欲君民相亲如一家,乃可为治。”(《潜书·潘序》) 

唐甄论政曰: 

君之无道也多矣,民之不乐其生也久矣。”(《潜书·鲜君》)

盖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潜书·全学》)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若上帝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潜书·室语》)

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潜书·抑尊》)

天子虽尊,亦人也。”(《潜书·善游》)。

圣人定尊卑之分,将使顺而率之,非使亢而远之。”(《潜书·抑尊》)

贵为天子,亦可以庶人之夫妇处之。”(《潜书·去奴》)

天下之官皆弃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弃民之事,是举天下之父兄子弟尽推之于沟壑也,欲治得乎!”(《潜书·考功》) 

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潜书·柅政》)

“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潜书·存言》)

为政者不以富民为,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者也。”(《潜书·考功》)

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财不可胜用矣。” (《潜书·富民》)

养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先务。”(《潜书·省官》) 

唐甄论学曰: 

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潜书·潜存》)

尧舜以来,传道以传心。”(《潜书·宗孟》)

道由心致,不由外致。”(《潜书·格定》)

心具天地,统万物。”(《潜书·良功》)

四德我自所有,非由外铄。” (《潜书·宗孟》)

良知可致,本心乃见,仁义礼智俱为实功。”(《潜书·宗孟》)

儒之为贵者,能定乱、除暴、安百姓也。若儒者不言功……但取自完,何以异于匹夫匹妇乎?”(《潜书·辨儒》)

修身治天下为一带,取修身割治天下,不成治天下,亦不能修身。”(《潜书·性功》)

性不尽,非圣;功不见,非性。”(《潜书·有为》)

 仁之为道,内存未见,外行乃见;心知未见,物受乃见。”(《潜书·性才》)

事不成,功不立,又奚贵无用之心,不如委其心而放之。”(《潜书·辨儒》)

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知行合一者,致知之实功也。”(《潜书·知行》)

我尽仁,必能育天下;我尽义,必能裁天下;我尽礼,必能匡天下;我尽智,必能照天下。”(《潜书·性才》)

 

主要参考文献

《潜书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唐甄:《潜书.独乐》,《潜书注》,第268页。

[2]王闻远:《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一十五则》,《潜书注》,第579页。

[3]参见唐甄:《潜书.有为》、《受任》、《劝学》,《潜书注》,第158、142、514页。

[4]参见:《潜书.劝学》,《潜书注》,第142页。

[5]《潜书.潜存》,《潜书注》,第548页。

[6]《潜书.性功》,《潜书注》,第57页。

[7]《潜书.有归》,《潜书注》,第544页。

[8]杨宾:《唐铸万传》,《潜书注》,第576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905523.html

上一篇:洛克、休谟论因果——附笔者的因果观
下一篇:经验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归纳是现代哲学与科学的基本方法
收藏 IP: 58.208.161.*| 热度|

4 张伟 李轻舟 侯成亚 徐晓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