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何谓“有余以奉天下”?

已有 9442 次阅读 2021-3-25 07:1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何谓“有余以奉天下”?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本章论述了三种主体对待“有余”和“不足”的原则。一是“天之道”,二是“人之道”,三是“有道者(圣人)之道”。三者的原则各不相同。相关论述,亦可参照《易经》“谦”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大意是:天之道,使盈满者亏损,补益谦虚者;地之道,改变盈满者,使之充实谦虚者;鬼神之道,加害盈满者,施福谦虚者;人之道,厌恶盈满者,偏爱谦虚者。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含义:自身有余则减损,不足则增补,这是天之道。并没有“通过减损自身有余用于增补他者不足”的意涵[1]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含义:社会系统中,往往是减损原本就不足的群体,奉献给本身已经有余的群体

关于“圣人之道”,《帛书本》为“孰能有余而又以奉于天者?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所以,此段落较为合理的解释应为:谁能够自我知足且能听任天下万物补足?那就是“有道者”!所以,有道的圣人本着“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的原则,不与民众在同一层级上进行利益竞争以维持系统的稳定,并不是着意体现其贤德。对于“损有余以奉天下”,要从《道德经》的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来认识,不能简单地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思想来解读。

本章的哲学意涵“天之道”(大自然之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追求有余,也不无视不足,在自身层面的追求就是满足系统均衡稳定的要求,并不追求先有富余而后去补足天下万物。而以“道”为遵循的社会系统统治者,则秉持不与民众在同一层级上进行利益竞争的基本准则,维持着社会系统的稳定运行。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1] 后世的释译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当作“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来释译。其实,《道德经》的原文表述中,“而”与“以”的使用区分得非常清晰。如,本章中“有余而补不足”与“损不足以奉有余”;再如,第六十一章中“或下以取”与“或下而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278445.html

上一篇:读《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何谓“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下一篇:读《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何谓“弱之胜强”?
收藏 IP: 117.11.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