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何谓“下士闻道,大笑之”?

已有 6589 次阅读 2020-9-25 15:0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道德经

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何谓“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中士、下士之“闻道”,所“闻”的是指上一章所论述的“弱者道之用”。因此,“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的意涵是:上士,在利用“道”的功用时,时刻遵从“弱者道之用”的原则,而时刻关注“道”的有限承载力;中士,在利用“道”的功用时,对于“弱者道之用”的原则将信将疑,总是意图更多地利用;下士,在利用“道”的功用时,则不在意“弱者道之用”的原则,总是无所顾忌地无限利用

不笑不足以为道”句的意思是,嘲笑“弱者道之用”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如此浅显的说法怎么会是高深的“道”呢。

明道若昧……大象无形”句,并不是阐释明昧、进退之类的辩证关系,更不是《道德经》众多注释者作出的“虚玄”阐释。《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是非常朴素的,那种“虚玄”的阐释是不符合《道德经》本意的。对照本章的“大白若辱”和第四十四章的“知足不辱”,就很容易理解到,“大白若辱”等各句所要表达的意涵是:不可过度地去追求那种极端的状态,而要“知足”、“知止”,“知足”、“知止”的依据就是“道”的有限承载力。所以,在实现“明道”、“进道”、“夷道”等目标时,不可无视“道”的有限承载力。“道”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这大概是“下士闻道,大笑之”的根本原因。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含义是:正因为,在利用“道”的功用时,要时刻考虑“弱者道之用”的原则,而时刻关注“道”的有限承载力,所以,在实现每一个目标时都必须留有余地,而不可达成“极致”的状态。所以,真正符合“道”所呈现的优化状态是“若谷,若不足,若偷,若渝,若辱,无隅,晚成,希声,无形”,通俗地说,凡是符合“道”都不会去追求达到极致状态。本章最重要的认识是“夫唯道,善贷且成”,其基本内涵是:越是遵从“弱者道之用”的原则,越是顾及“道”的有限承载力,利用“道”的功用的目标就越是能够得以实现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句,郭店“楚简本”作“大方亡隅,大器免成,大音祗声,天象亡形”,含义更为精准,更不容易产生歧义。《说文解字》对“亡”的释义为“亡,逃也”,即,表述“由有而失”的变化。所以,该句的含义是:如果方正到了极端程度,就失去了角隅形态,也就不成其为“方正”了;过度精美的器物往往是难以制成的;音乐表达达到极端状态之后恐怕就失去了音乐的意韵;空间无限扩大的话,也就逐步失去具体形态。

本章的哲学意涵:“弱者道之用”,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对于这一简单原理,认识事物深刻的人(“上士”),会坚信并坚守这一认识;而认识事物并未达到完全理解程度的人(“中士”)对此则将信将疑;那些缺乏哲理思维能力的人(“下士”),听闻到这一浅显认识之后,反而会认为自己的认识更为深刻。能够认识“弱者道之用”这一简单原理,就能够认识到:任何符合“道”的现实事物,都不是极端条件下的“极致”。越是遵从“弱者道之用”的原则,越是顾及“道”的有限承载力,利用“道”之功用的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252058.html

上一篇:读《道德经》第四十章:何谓“弱者道之用”?
下一篇:读《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何谓“强梁者不得其死”?
收藏 IP: 111.163.123.*| 热度|

2 杜学领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