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283】在杭州

已有 2076 次阅读 2020-10-8 22:15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昨天上午在我家楼旁的电影院,看了电影《一点就到》。电影是九点半开始放映。我一点儿都不喜欢这部电影,看电影时老在瞌睡。看完了回到家,失望得很。晚上看了一会儿书,带着语文味下楼溜了个把小时,回家来,洗漱完毕,上床靠在床头,用手机上网闲逛。现在网上杂七杂八的东西很多,七看八看,看到半夜十二点都过了,老眼昏花发胀,于是不得不准备关灯休息。这时收到一位朋友给我发来的一个链接,提示我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团委公众号有对我的散文旧作《我们当年》的一个“新”的特别的“表扬”。我马上看了这个“表扬”,它让我近乎失眠。


我的女儿曾说我的文章写得不怎么样。虽然如此,在过去的日子里,对我文章的“表扬”,我还是得到了不少,有些“表扬”分量不轻,我珍之重之。


我从小爱写文章。1970年代初期上初中时,我的中学同学绝大多数都处在两节课不能当堂写完一篇几百字作文的水平,而那时候的我,不仅总是当堂提前给语文老师交作文,而且盼望着通过努力,这辈子自己的文章能进入语文教材。这个理想,在那个年代,对一个父母都是文盲的农民的儿子来说,的确有点儿不切实际。但我1971年上初中后克服重重困难私下开始学习文学创作,其动力就源自这个不切实际的理想。那时我写篇幅很长的散文、小说,并偷偷往报刊投稿。这时我还只有十五六岁,是一个处于少年时代末期,勤奋,敏感,瘦弱,内向,自卑,说话结巴的农村孩子。我中学时代的业师,文革前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来成为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著名学者孙东临先生,好奇地从邮递员手中截看了我的厚厚的退稿。看完,他断定我是抄袭的,便在班上上课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进行了语气极其严厉的激烈批评,引发了我和他的严重冲突。瘦弱,内向,自卑,说话结巴我之所以敢于跟当时学校唯一科班出身,老家是山东招远,性格开朗,身材高大,讲着标准普通话的孙东临先生发生顶撞冲突,是因为文章的确不是抄的而是我自己写的。这件事,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深刻又深远的正面影响,它坚定了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实现理想的自信。这些故事在于漪领衔主编、教育部语文出版社2008年初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几十年后当我熬成了一名有点小贡献的学者,曾多次在讲学中开玩笑道,要是文革再搞几年不恢复高考,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流派就不会出现,一个农民作家就会诞生,那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就不一定是莫言了,哈哈。


如此这般,按说我的写作水平并不是太差。但我的女儿曾热讽我说我的文章写得不怎么样。虽然如此,在过去数十年的日子里,除了上述孙东临先生的那个“特殊”表扬之外,对我文章的“表扬”我还得到了不少,有些“表扬”分量不轻,我珍之重之。


我1983年大学中文系毕业,1992年底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教育规律研究》。学位论文答辩前后的几年间,我连续在《教育研究》《北师大学报》等报刊发表了八九篇研究教育规律的系列论文,并且这些论文都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这些论文的发表在教育理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让本人成为不仅是当时也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发表研究教育规律的论文最多的学者(不是之一)。到1990年代中期,我应邀参加了大学教材《现代教育学》中《教育规律、教育原则与教学艺术》一章的编写,有四万多字。这本教材出版的时候,离我小时候盼望自己的文章进教材的理想的诞生,有二十七八年时间(相关链接: 《 【1990年代】程少堂参加大学教材编写》)虽然《现代教育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一直是全国高校的通用教材,获奖不少,影响也不小,其中也有我的贡献,但它毕竟不是语文教材。2008年,我的演讲辞《人生的第一个美梦》(原题为《及时读书就是及时行乐》),被选入全国通用的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正式课文。职业高中语文教材虽然不如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的地位高、影响大,但属于中学教材的一种,文章被选进去,不是课后阅读材料而是作为正式课文,自然也是不太容易的。这时离我小时候盼望自己的文章进语文教材的理想之诞生,差不多有近四十个年头了。(相关链接:【少堂志林(1128)】中国有于漪、朱泳燚、程少堂三位语文教师的作品被收入语文教材》)2009年,本人被聘为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论述文选读》的主编(联合主编)。能做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的主编,这是小时候做梦都不会想到的事情。相关链接:程少堂任粤高中教材分册主编还是在2009年同一年,四川师范大学《当代十大名师研究》课程选了我。这门课程的教材后来在北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章为于漪老师,我是第六章。后来还发现,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人教版部编本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人教版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总主编,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主编的读写拓展教本《情趣读写》八年级下册,2011年10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也将我的演讲辞《人生的第一个美梦》选为正式课文。(相关链接:《【少堂志林(1176)】程少堂文章再进温儒敏主编中学教材》)2013年,东北师大研究生三十万字的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在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我国首部研究在职语文教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专著,而且是一篇通过层层学术关卡的硕士学位论文,它的诞生,让我的学术人生从“读书—教书—写书”,演变为“被写成书”。


拙作《我们当年》2006年诞生后,先在语文味网挂出,接着在2007年收入《程少堂讲语文》一书,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包括名师,将其引入语文课堂,设计成公开课或比赛课进行教学。(相关链接:少堂家书<我们当年>引起轰动》《强烈推荐<我们当年>试题》《白云区赛课教材:<我们当年>》《广州陈燕媚在南京教学比赛讲程少堂<我们当年>获一等奖 )语文界之外喜欢这篇散文的读者也不少。相关链接:桂林读者:<我们当年>感人肺腑》《深圳晚报评<我们当年> 知乎网有一个专题《哪句话让你一下就记住,并记住了好多年?》,有4586个回答,其中有一个叫姚志文的读者(好像是辽宁大学学生)2016年4月17日写的回答是:


   女儿,遗憾得很,我跟你妈当然结过婚,但是,我们没有婚礼。我们没有当年。不过孩子,只要你有幸福的今天和未来,我们,不要当年。

——程少堂:《我们当年——给女儿的信》

  以下是有关截图:



让这个读者一下就记住,并记住了好多年的这句话,就源自拙作《我们当年》。


2017年6月25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团委公众号在《琅韵遗风·叁 | 致迟到的父亲节》转载了拙作《我们当年》,并在这篇散文前发表导读语:


世界上的感情千千万万种,有一种感情最为沉默不语,也最为百折不挠。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和豪迈的言语,甚至没有太多陪伴的时光,却深沉到无可比拟。


同时,他们在拙作《我们当年》后面发表以下推荐语:


其实,世界上的父爱都是一样的

能遮风挡雨的除了房子,还有爸爸

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他都在背后默默关注着

他都在尽全力成为自己孩子的英雄

而现在

我们慢慢长大

父亲慢慢变老

岁月不居,我们是时候该行动起来

哪怕只是一句“我爱你”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团委公众号转载拙源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A5MDIyOQ==&mid=2651337203&idx=1&sn=eecf6f20280b11a0d60edbd156c5a9e7&chksm=8b8eebe9bcf962ffd10912ae152da629b8dac4401f8b91b2adf93a70384b2b9694c78169ada0&mpshare=1&scene=23&srcid=12170lhtaoojf9c53xzl7VvT#rd


见到这些“表扬”,我要说我不高兴,不自豪,是不真实的。但同样真实的是,这些“表扬”,没有一个是让我高兴到晚上睡不着觉的。


文章得一知己足矣。我把读者对这篇文章的喜爱,当成最高的奖赏。


可杭州师范大学的一个什么新“表扬”,竟让我老人家昨晚兴奋得几乎失眠呢?


让我昨晚几近失眠的新“表扬”是,2019年12月7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团委公众号又在拙作《我们当年》前面加挂了这篇散文的全文配乐朗诵录音。朗诵的是一位女同学,听得出,她朗诵时,有些地方含着泪。



杭州.jpg


(朗诵录音源地址:https://mp.weixin.qq.com/mp/audio?_wxindex_=0&scene=104&__biz=MzA5MjA5MDIyOQ==&mid=2651337203&idx=1&voice_id=MzA5MjA5MDIyOV8yNjUxMzM3MjAy&sn=ca602832e56d84161d8259c2705a603a#wechat_redirect



李白有名诗句云“狂风吹我心,直(西)挂咸阳树”。我化用来给这篇随笔结尾:


狂风吹我心,直挂杭州树。

2020/10/0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5975-1253638.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282】如果只带一本书去孤岛,你带什么——我的另类回答
下一篇:【少堂志林(1284】读书多的人比读书少的人区别何在——在老家答乡邻问
收藏 IP: 120.229.14.*| 热度|

1 郑永军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