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225)】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谈学术打假还是少一点中国逻辑为好

已有 2766 次阅读 2019-12-6 18:44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过去我写过一篇题目为《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的随笔。(相关链接:《少堂志林(1048):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给《程少堂传》作者的第八封信》)今天刚从科学网博客读到北大张教授的博文《打假还是打人?这真的是个问题》,就想用这个题目再写一篇随笔。


根据我对学术界的远近观察,我认为,张教授说的借学术打假之名行打人之实的现象,不仅确实存在,而且我相信这种学术打假的情况比例不是太少。可是当今之世,真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学术打假白求恩“吗?也许有,但不太多吧?鄙意以为,就当下中国学术界的现实而言,说借学术打假来打人就“让人不齿”,可能太情绪化,不够客观,不够理性,不够辩证,不够科学。因此我不太赞成张教授这篇博文的观点。

 

我不太赞成张教授这篇文章的观点,还因为我认为她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基于中国逻辑。

 

有学者曾将中国逻辑归为三点:问态度,不问事实;问动机,不问是非;问亲疏,不问道理。对这种中国逻辑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不是我能胜任的,也不是这篇即兴随笔的任务。但我认为,在学术打假或谈论学术打假时还是少点中国逻辑才好,就是要问事实,问是非,问道理,莫问态度、动机与亲疏。问亲疏不对姑且先存而不论,那态度与动机可以问吗?窃以为可以问,但在是否学术作假这个问题面前,打假一方的态度和动机不是最重要的,可以不问,或者可以先不问。可以说一句绝对话,即在学术打假的交战双方中,凡不是跟对方摆事实讲道理,而是在对方的态度、动机乃至遣词造句上辗转腾挪纠缠不休的,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他是心虚有问题的。

 

清代文学家王永彬的著作《围炉夜话》有句名言:“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前一句是说男女之间忠贞问题当以事论,不当以心论;后一句是说,看一个人孝不孝顺,要看的是他的内心,而不是他做的事情。一般认为这段话的意涵是:我们要对人性有一定的宽容,这世上,大多数人都不是圣贤君子,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我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欲望,有普通人的恐惧,有普通人的不完美,对人性多一点宽容,会将世事看得更通透。当下中国学术界老好人甚至乡愿、犬儒太多,在这种大环境下,要求发动学术打假的都是圣人、君子,不仅是过高要求,而且对净化学术空气不利。换言之,即使借学术打假之名行打人之实的某些人本身真是有“小人动机”,甚至就是所谓“真小人”,但“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坚持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捍卫学术的纯洁与尊严这个论域范围内,如果两害相权取其重,“真小人”与有意识搞学术造假的“伪君子”两类人之间,哪一种人对健康的学术生态危害更大?学术共同体应该先打压阻遏的又是哪一种人?另外,有一些学术之假当然是无意之失,但也有一种学术之假,有可靠证据说明是人有意“创造”的,打这种学术之假当然要落实到“打人”——不“打人”,真的打得了、打得败学术造假 ?如果说学术打假“一棍子”把人打死确实不好,那“两棍子”“三棍子”也打不死,而且“越打越活”,越打造假的人活得越滋润,学术地位越高,这对中国学术事业的长远发展有没有好处呢?

 

最后想弱弱地问一句: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完全是一部“高尚”“文明”推动的历史吗?

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2019/12/0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5975-1209040.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224)】有一种境界让人神往
下一篇:【少堂志林(1226)】忆六舅
收藏 IP: 120.229.14.*| 热度|

2 段含明 chenbaoq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