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年轻人真的需要培养所谓的“抗压能力”吗?

已有 7719 次阅读 2019-12-8 11:5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汇报一下我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对心理“压力”的思考。我认为,年轻人究竟是否应该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成熟的科研工作者,会化解压力,将压力转为动力,并不是长期焦虑,负重前行。化解压力的方式是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完成任务。这样随着任务的完成,压力逐步为成就感所取代。成熟的科研工作者,计划进度安排也会打出足够的提前量,以防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也可以减压。

但是不少学生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导致内心的焦灼成为一种常态,而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问题。长期焦虑,轻则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创造性的培养,重则导致抑郁,需要就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如何避免学生产生焦虑心理负有责任。

对研究生而言,压力有内源也有外源。内源性的压力是学生自身工作方式方法不当造成。根据我教学生涯的观察分析,很多学生在科研任务面前,不会合理规划进度安排。他们常常对进度的非正常延缓不以为意,过于乐观,总幻想自己日后一定会完成很多工作,而不是当下;或者长期沉浸在自以为有用的外围准备工作中,迟迟不进入正题。这些现象的根源,本质上其实都是一种逃避,逃避困难。这样会导致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包袱越来越重。

外源性的压力则是导师指导不当造成,或由于对学生期望过高,或由于教师自身工作进度安排不合理,导致给学生布置的任务难度过大。根据我教学生涯的观察,外源性的压力情况非常普遍,特别是在重点大学的工科专业。一方面,工科的导师普遍要做一些横向项目,难免会将学生视为劳动力。企业的研发任务不会考虑教育教学的基本节奏,有些要得很急,必须突击赶进度。另一方面,工科的导师,可能自身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思考得也较少。

  曾有学生在网上反映,参加某大学研究生招生面试,现场被一个老师数次大声嘲笑,导致心态崩溃。竟然有不止一个网友评论说:“那是老师在测试你的抗压能力”。还曾有学生跳楼自杀后,有老教授在网上写文章感慨:“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脆弱,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这暴露出,很多人,包括教师,对心理压力这个问题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429-1209222.html

上一篇:学术编辑的遗憾
下一篇:2019年解锁了一批学术资格
收藏 IP: 111.192.243.*| 热度|

19 郑永军 农绍庄 孟佳 武夷山 李陶 范振英 吴斌 杨正瓴 李颖业 张忆文 李学宽 杜芳 王安良 段含明 彭真明 韩玉芬 刘洋 孙颉 马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