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y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yong

博文

如何给大一新生准备好管理学双语课程

已有 3586 次阅读 2016-12-28 17:36 |个人分类:职业思考|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管理学, 双语教学, 备课, 大一新生


如何给大一新生准备好管理学双语课程——课程(内容)结构VS教学结构

  1. 摘 要:教师备课要以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为基础。从垂直的四个层次梳理清楚了课程(内容)结构,即为篇、章、节、概念。基于章的教学结构分解为学习目标、管理者困境、章的轮廓、与众不同的领导、管理者回应、章后面的思考题、道德困境、个人技能训练、小组训练、网络、电子商务的训练、案例应用这十一个层面。另外从总体的教学结构来看还有期末考核这个层面。从这十二个层面梳理清楚了教学结构。在梳理过程中的分解、分析可知,从课程(内容)结构的概念层次入手,在课程(内容)结构的不同层次根据需要使用中英文来推动教学课堂的展开,能够全面介入学生的预习、课堂听课、复习的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备课; 管理学课程;  课程结构;  教学结构;  双语教学

    一、引言

作为一个管理学教师,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到教授没有实践经验的年轻大学生成为将来的管理者,这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特别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会让他们胆怯、气馁。而且在双语的教学环境之中又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备课阶段就要做好充分准备。

这个准备是建立在大学新生有很好的学习热情和必要的英文基础。在此前提下,授课教师从确立教学指导思想起步,安排好教学结构和课程(内容)结构,将教学结构与课程机构在课程结构层次中的第四个层次:概念为主要切入层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理解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管理专业英语词汇、课后通过个人、小组练习来巩固课堂学校效果,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适度的案例以强化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1、引言;2、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与目标;3、课程(内容)结构;4、基于知识单元——章的教学结构;5、讨论与结论,讨论准备好大一新生双语课还需要什么,还可以做那些事情,从而指出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与目标

指导思想:要想准备好针对大一新生的管理学双语课程,就有两个必要的前提,一是要了解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外语基础。因此,对于选修管理学双语课程的同学有一定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的高考的英语成绩。对于这个的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高考英语成绩为100分(高考满分为150分),这个要求与我们学校外语学院高考录取新生的要求相一致。另外一个就是教学要深入细化的安排好,这个安排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学生对于此门课的预习——课堂听课——课后预习。要想深入细化的安排好教学,就需要进一步将教学安排从教师的“教”和教师的“教”的工具——教材的内容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解,也就是教学结构的分析和课程(内容)结构的分析、分解。在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分解上要充分考虑基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学生对于此门课的预习——课堂听课——课后预习的过程的需要。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从的达到课程教学主要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⑴掌握管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解管理学的知识结构、增长管理学核心专业英文词汇和基本的管理学专业英文知识。⑵在预习、课堂讲解、课后思考题、个人练习、小组练习和案例应用等基础上,深刻理解管理学的“知”、“行”合一的功用,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管理者意识。

三、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结构从宏观到微观基于教学实际的需要,垂直分为四个层次:⑴知识框架——篇;⑵知识单元——章;⑶知识点——节;⑷最小知识单元——概念。之所以要强调这样的四个层次的划分,是由于现实的教学编写的传统,教师都是基于篇、章、节的三个垂直层次划分来组织教学的,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非常重视最小知识单元——概念的讲解。但是,没有强调其作为基本思维单元的第四个层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中的基础的、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预习——课堂听课——复习等学习的全过程也是按照教材编写的篇——章——节的垂直结构来学习,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篇——章——节的垂直结构来教学,从而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观念的起始阶段,对最小知识单元——概念的层次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对概念掌握的熟练程度欠缺,然而学生对概念掌握的熟练程度就决定了其对新知识体系掌握的牢固程度,久而久之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智力的发育,智慧的增长。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知道,将课程(内容)结构的垂直划分到最小单元的概念层面,才真正符合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对于大一新生的管理学双语课程的准备,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聚焦于“概念”层面,并且与专业英语词汇相联系,在预习阶段让学生预习这些专业英语词汇的两个目的就达到了,一是学生预习专业英语词汇能够直接支持课堂的双语教学,能够更好的听懂教师课堂中的英语的讲解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通过教师以概念及其与概念紧密相关的专业外语词汇的课堂讲解,让学生的关注点着重于概念,并且教师在课堂上用汉语讲清楚这些概念的管理学实践的、内在逻辑的联系,它们联系通过向上一层次的节、章、篇扩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掌握。

1.知识框架——篇

管理学课程(内容)整体分为6篇,即为⑴绪论,绪论从管理者、管理活动所必须的场所——组织这些实践的视野引入管理学内容,并从历史的视角总括的介绍了管理学;⑵定义管理者领地,此部分从抽象空间——组织文化与环境和具体空间——全球视野讨论了管理者的领地;⑶计划,从决策的管理工作的本质、计划的基础、长期计划——战略管理、计划的工具与技术展开计划的内容;组织,从组织结构与设计、沟通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展开组织的内容;领导,从行为的基础、群体与团队、员工激励、领导展开领导的内容;控制,从控制的基础、作业及价值链管理、控制组织绩效展开控制内容。其中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是四大管理职能。

2.知识单元——章                                                                          

管理学课程(内容)在6篇的知识框架下,总共有20章。其结构为第一篇绪论2章;第二篇定义管理者的领地3章;第三篇计划4章;第四篇4章;第五篇领导4章;第六篇3章。知识单元——章的课程结构的划分层次在国外原版教材中处于核心与灵魂的层次。因为,基于知识单元——章的划分,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隐于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巧妙阐述,无疑是非常好的突出了管理学作为应用性学科的特点,以知识单元——章为载体做到了“知”(理论)和“行”(实践)的非常巧妙的结合。基于逻辑性很强的英文母语的表述对于其选择这种形式提供了天然的语言表述方式,同样,对于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外的学生在使用这样的教材的时候,由于他们的基础教育有很好的逻辑基础,他们能够从丰富的、实践角度表述的管理学教材内容中很敏锐的识别出以概念为骨架的知识内容。而且中国的大学新生由于逻辑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没有,而且外语基础又不是很好,有加之管理学本来就是从西方引入的舶来品,这样的知识结构的划分层次和知识的表述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知识点——节的划分处于两难境地。

3. 知识点——节

在现有的教科书的编写的状况下,对于节的这个层次的划分,国内的自编教材大都有明确的节的结构层次的划分,其好处便于学生自学、教师讲解的课堂结构明晰。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时候这样的划分都突出的管理学的宏观、中等层面的理论结构,但是让师生对管理学的实践方面的理解则大大减弱。而国外的原版教材基本上没有节的划分。因此,知识点——节的国内教材的结构层次的划分,让学生认知、理解管理学上有“知”(理论)与“行”(实践)内在的割裂的的导向,而且引导学生去认知、理解宏观的、中等层面的理论的描述,而作为实用的、应用的管理学对于学习者来说,增强微观理论、问题的解决的操作导向的意识是极为重要的。

4. 最小知识单元——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客观世界中存在许多事物,它们都是许多性质,并和其他事物发生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都是事物的属性。事物由属性的异同分类。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抽象出一类事物所具有他类事物不具有的那些属性,即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形成了反映事物的各种各样的概念。概念的产生,是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不同,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事物具体的形象的属性,因此,他们具有直观性和个别性。而概念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属性,因此,概念具有抽象和普遍性。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构成判断(命题)、推理的基本要素。因此,管理学双语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以讲清楚管理学核心概念为切入点和抓手,能够最准确的把握大学新生的特点,促进他们的思维素养的迅速提高有这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让学生与管理学专业词汇的认知、记忆和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在主要把握管理学核心概念的讲解的同时,并讲清楚课程(内容)结构中的知识点——知识单元——知识框架的管理学实践与内在逻辑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整体的把握。

从以上分析来看,特别是对知识点——节的课程(内容)结构划分的层次来说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在“知”(理论)和“行”(实践)这两者的矛盾性的方面,大大强化了其对立的一面。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从宏观的、中等的理论结构层面去认知、理解管理学,从而导致“知”(理论)和“行”(实践)不能结合。因此,教师要分析、分解教学结构还是要从第二个层次知识单元——章这个层次着手,而课堂教学为了双语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逻辑能力较差、英语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的限制,其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以课程(内容)结构第四个层次最小知识单元——概念为重点开展课堂教学。

  1. 四、基于知识单元——章的教学结构

    从课程(内容)结构的分析、分解中可以看出,知识单元——章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最小知识单元——概念的“知”(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行”结合最好的层次,因此在教学结构的层面的分析、分解是基于知识单元——章的层次上去进行。从⑴学习目标;⑵管理者困境;⑶知识单元——章的轮廓;与众不同的领导;让我们进入现实:管理者回应;知识单元——章后面的思考题;道德困境;个人技能训练;小组训练;网络、电子商务的训练;案例应用;这11个层面进行分析、分解。另外还有从总体的教学结构来看还有期末考核这个层面。

    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就在每章的内容的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一二三四的罗列出来。这个时候教师的讲解与引导是极为重要的,特别要指出本章的重要的、核心的概念,对于这个阶段的概念的讲解,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一定要用中英文的方式讲解。并且要说明清楚这些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的网络,随着课程向前推进,需要用中文给学生讲清楚这些概念在“知”(理论)、“行”(实践)方面的现实管理世界的、内在逻辑的联系及其网络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从“知”(理论)、“行”(实践)两个方面建构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对于重要的、核心概念的提示与讲解是课堂教学的“知”(理论)传授的关键的起步。其中的关键核心的概念名词及其解释的英文内容是需要在课前让学生预习的。

    2.管理者困境

    作为本章教学的一个教学引导的小案例或者教学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也可以教师三言两语的推送给学生。最好的方式让学生读,目的是将学生引入课堂,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以“行”(实践)的方式引导课堂教学。这个内容也应该纳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预习阶段。并辅以预习指导手册。

    3. 知识单元——章的轮廓

    知识单元——章的轮廓覆盖了本章主要的主体内容,这个部分的讲解要与学习目标中的重要的、核心概念的解释相结合,可以说是基本核心概念对本章内容的一个扩展,将本章的知识全面、整体的通过课堂教学展现给学生,这个是课堂教学的“知”(理论)的传授的主体。这个部分内容要纳入学生预习阶段。并辅以预习指导手册。

    4.与众不同的领导

    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案例或者现实世界中某个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内容,这个部分其实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前提的转换,从管理者转向领导者,这两者是有差别的。但是在课堂中的作用与管理者困境作用相同,从公司(企业)的CEO视野来看管理。比如CEO从行业、宏观环境来看如何管理自己的公司(企业)、及其如何认识、分析自己公司内、外部的管理及其管理活动。这个部分也是以“行”(实践)的方式引导课堂教学。这个部分内容要纳入学生预习阶段。并辅以预习指导手册。

    5.让我们进入现实:管理者回应

    从公司(企业)外部管理这的视角来回答管理者的困境,与管理者困境部分遥相呼应,从而在这个方面以“行”(实践)的方式引导课堂教学。对于这个部分的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3-5分钟的课堂讨论,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情境体验,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

    6.知识单元——章后面的思考题

    知识单元——章的结束的地方都有5个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结合前面的教学内容及过程给予提示或简单讲解,其核心要引导。另外,一定要注意教师不能够越俎代庖的全部讲解,一定要利用好这5个思考题在前端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理论)、“行”(实践)结合的思考。这个部分内容要纳入学生复习阶段。并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给予提示性指导。

    7.道德困境

    实际管理活动的两难选择映射到领导者、管理者、员工就会造成价值选择的两难境地,从而导致道德困境。在知识单元——章的层次都有道德困境方面的主题供学生思考。每个主题的道德困境都会及时的、浅而易见让拥有各种价值观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同学来思考。这个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介入到其中,从而进一步促进“知”(理论)、“行”(实践)结合的思考,甚至行动。这个阶段要在课堂教学中促成小组讨论,以提高学习认知、理解深度,增强情境体验。

    8.个人技能训练

    这个教学结构层次覆盖基础管理技能的培养与发展,对于当前的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这个教学结构层次是从“知”(理论)到“行”(实践)的一个过渡,从而对于“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做到循序渐进的作用。这个阶段应纳入到复习阶段。

    9.小组训练

    管理学的学习,分组讨论与共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管理、管理活动不管作为管理者这个主体还是作为管理对象的员工还是管理活动,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基于人的群体及其群体活动。这个阶段应该前半段放在课堂中教师加以引导,另外半段应该放在复习阶段。教师有责任、义务促成课后的小组的讨论。

    小组训练包括讨论、总结课堂学习的相关内容,更要引导和鼓励组成小组的同学们主动积极的扮演、模拟管理者、领导者角色来发展个人在群体的这些群体技能。这个教学结构层次也是让学生“知”(理论)、“行”(实践)结合的思考、模拟一个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10.网络、电子商务的训练

    当前,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学习、商务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基于网络的学习、训练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网络环境的多层次、广视野的教学教育的方式,也是一种促进学生“知”(理论)、“行”(实践)结合好方式。这个阶段应该纳入到课后复习阶段。

    11.案例应用

    知识单元——章的结构层次方面都有两个真实公司案例与本章内容相对应的举例,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和作业,以强化学习效果。这个阶段也应该分成两个阶段,前半段放在课堂,老师引导。后半段放在课后复习。以个人、小组的不同形式。

    12.从教学结构的总体来看,还有一个必要的环节——期末考核。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我们的考核的形式探索采取多样化、趣味性为目标导向。比如,可以让学生编写基于课程的管理场景的双语剧本,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排练、表演管理活动的小品、话剧等;让学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以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容为依据,编写双语歌曲,以黄梅戏、泗州戏等地方剧种的方式来排练、演唱。从而增加趣味性,增强体验。做到“知”(理论)、“行”(实践)合一,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一直坚持教学目标。

    以上教学结构的12个层面都是围绕管理学教学的目标,“知”(理论)、“行”(实践)合一,及其为“知”(理论)、“行”(实践)合一的教学目标做铺垫的。另外,在各个阶段都应该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特别是当前的电子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引导、督促学生使用手机电子词典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配合学习的全过程。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管理学双语教学的准备,深入分析了课程(内容)结构的知识框架——篇、知识单元——章、知识点——节、最小知识单元——概念,指出了教师教学应该基于最小知识单元——概念的教学指导思想。对于课程(内容)结构的分析可以清楚的得知,为了达到让学生在学习、理解管理学中做到“知”(理论)、“行”(实践)合一的教学目标,在分析、分解教学结构就必须基于课程(内容)结构层次中的知识单元层次——章。进一步将教学结构分解为⑴学习目标;⑵管理者困境;⑶知识单元——章的轮廓;与众不同的领导;让我们进入现实:管理者回应;知识单元——章后面的思考题;道德困境;个人技能训练;小组训练;网络、电子商务的训练;案例应用;这11个层面进行分析、分解。另外还有从总体的教学结构来看还有期末考核这个层面。在两者的深入分析、分解中,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从最小知识单元——概念入手来推动课堂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预习、课堂听课、复习的全过程的学习是可行的。

    如何将课程(内容)结构与教学结构基于教学课堂的视角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高度参与、课后复习;以一次课为例,详细阐述基于学生全程学习过程的如何备课、如何上好一次课。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分析、分解好课程(内容)结构与教学结构基础上的,也是本文之后的必须的后续工作。在深入扎实的做好这些工作之后,在课程成熟了以后,将成功的经验应用到其他相对基础的课程双语教学,比如计算机基础、数学等课程的双语教学。从而向广度扩展。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会持续不断的向深度探索,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以实证的方式将此项教学的实践与探讨深入下去,比如,可以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分组教学,控制不同的教学条件如教师侧重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结构、细化、增加或简化、删减教学结构,课程(内容)结构与教学结构各种不同的结合等。

    另外,在宏观上调整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来进行课程的教学升级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比如放松学生的英语基础的要求,来开展双语的管理学的教学等。

    参考文献:

    [1]裘光明等.数学辞海(第一卷)(1998)[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美】Stephen P.Robbins& Mary Coulter(2001).管理学(第7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 & 玛丽库尔特(Mary Coulter)著,孙健敏等 译(2004).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 & 玛丽库尔特(Mary Coulter)著,李原等 译(2012).管理学(第1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美】Stephen P. Robbins& Mary Coulter(2013).管理学(第11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美】Stephen P. Robbins& Mary A. Coulter(2015).Management(13ed)[M]. New Jersey :Person.

    备注:本文最早于2016年10月15日投 合肥学院举办的“第九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未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0006-1023923.html

上一篇:我与高校--三所高校的百年
下一篇:对二本高校的学生 参加各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赛事的思考
收藏 IP: 218.22.193.*| 热度|

2 钟定胜 汪育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