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晒娃的研究深度

已有 5877 次阅读 2020-7-6 14:09 |个人分类:笑侃科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前言:

最近跟学生导读,学生总会对导读的论文提出各种意见,觉得这样也能发,也会觉得这样的分析太水了。我总想提醒他们,发论文和做研究是两码事。发论文的目的和道路都有千万条,但做研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你的努力推进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近恰巧跟他们谈到分析深度的问题,觉得我的一个微信晒娃post非常适合给他们讲什么是深度。

上周六我在朋友圈晒了一下娃,其实我晒的真不是娃,而是巧合。阅读背景是前几天娃放学问了我有没有人表扬我,我说没有。他对这个没出息的娘很忧心。

〔让娃发愁的娘〕

图图对娘亲没人表扬很在意,试图帮我走出困境。昨天放学问我,

~今天你的学生夸你了吗?

#没!

~为什么?

#我不知道啊!

~妈妈,你要认真工作!

#怎么个认真法?

~你上课时候不要接电话。(我倒吸一口冷气,他怎么知道我周二上课接了个电话?!)

#好,我知道了,上课不接电话!

~你要认真工作!

#好!还有别的认真法吗?

~我们聊一下你今天工作发生了什么。

#呃,我们可以换个话题吗?

~你不要转移话题。

[捂脸]四岁的娃为四十岁的老母亲操碎了心[捂脸]


这个post有两种解读:

1)图图是个牛蛙,四岁出头就可以展开如此有深度的对话了。可以YY背后的各种原因,智商、情商、教育,没有不合适,只有你想不到的。

2)这是个一系列巧合造成的。没人表扬是因为我工作不认真,这个是他能达到的认知。但认真工作就是上课不要接电话,这个跟我周二上课接了个电话是个巧合,并且肯定是他从其他对话或别的场合知道上课接电话是件不好的事情。在我问还有别的认真法吗,他说我们聊一下你今天工作发生了什么。这个其实是学我平时有一搭没一搭地问他,我们聊一下你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我不问学校有什么好玩的,我就是中立,发生了什么),通常是在我们之间的谈话没法继续时候我会这样问,所以他也就这样模仿了。在我说换个话题的时候,他其实并不是真的明白我要换话题的用意,而是话题这个词让他想起了平时我经常跟他说,你不要转移话题,他又模仿了。但这一系列模仿之间其实是有很大的随机性,放到了一起就出来了深度。


我们做话语分析的平时说的深度差别往往就是1和2的差别,看不到内在的时候就是1,一个out of everyone's expectation的发现能让评审人high起来,但更接近真相的是2,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维度和影响因素在起作用,系列巧合在一起的事件。我之所以看到2是因为我是事件的深度参与者,并且对事件的影响因素都有些了解。

就发论文而言,可能1比2要更好发文章,因为1的神话是大家更愿意看到的。而2的因素多,要从错综复杂的信息里得到一个结论难度更大一些。但我总把学生往2推,因为2才更接近真相,更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儿童认知发展或者模仿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后记:我想科普研究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一直都很分裂,我是做科学传播的,深知科普的重要性,一直都想普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某个知识。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出来的我也深知在众人面前说话带来的各种风险,也知道要说话耗的精力不是一般。在这么分裂的情况下,我匆忙码了这些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9982-1240843.html

上一篇:疫有所思 | 疫情如何改变了我们?
下一篇:富布赖特学者的浴巾问题
收藏 IP: 183.63.159.*| 热度|

19 武夷山 王晓明 罗娜 王明 杨正瓴 刘旭霞 李学宽 蔡宁 宁利中 熊建华 刘良桂 孙颉 刘钢 禹荣明 彭真明 周忠浩 王汉森 刘永辉 李万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