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就是思考其意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nlivan 天体物理工作者,家乡云南昆明。

博文

我的世界线 精选

已有 10123 次阅读 2019-5-7 20:5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经历

我的世界线

国家天文台

钱磊


 

大家好。我是国家天文台的钱磊,在FAST工程工作。我是北大毕业的,在北大待了九年。我给大家讲讲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

我一开始想,来给大家做个反面教材吧。请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否定我自己,只是想讲讲自己学习和工作中走过的弯路。事实上,无论别人对我怎么评价,我从不轻易自我否定。这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一点——不要看不起自己。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工作和学习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你总是在看不起自己,我严肃地建议你去看精神科医生。当我提到精神科的时候,我不是在开玩笑。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我见过太多的抑郁症患者了。仔细想了一下,在当今这个社会,做反面教材并不容易,因为世界有太多面了。什么是正,什么是反,其实并没有简单的答案。既然没有正反,那么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不要看不起别人。开场白就讲这些吧。下面讲讲我个人的经历。

我出生在昆明,上大学之前最远到过贵阳。上大学到了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到北大天文系做直博生。博士毕业到了国家天文台工作,一直到现在。我们小时候,老师问大家以后想当什么?很多人都说想当科学家,大多数人可能是客气客气。我也说我想当科学家,我是实话实说。我高三之前都特别喜欢数学,也一直想去数学系。不过高三的时候换了个非常有个性的物理老师,讲课从来都讲方言,课讲得非常好,我忽然觉得物理比数学有趣多了。于是就来了物理系。所以好的老师有时候对人的影响很大。

本科在物理系学得比较吃力,只有两门课学得还可以,一是高等数学,二是数学物理方法,所以本质上我的物理基本没学会。这两门课学得还可以的原因还是因为老师讲得好,我比较有动力去学。

因为学得比较吃力,所以没有参加本科生科研,我们那会儿还没这个说法,就是各自找老师进实验室。没进实验室,到了大四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就有点抓瞎了。我那个时候对广义相对论感兴趣,想了想,应该到天文系,于是我就到天文系做毕业论文了,后来也自然到天文系念了研究生。我的理想也从物理变为了天文,或者称为天体物理。

研究生也不轻松。我的研究方向是吸积盘理论。开题报告几乎挂掉,还是因为自己重视不够。因为这个事情,有两周时间我什么都没有干。回想起来可能是出现轻微的心理问题了。这两周时间里,我只是早上起来到未名湖滑冰一个小时,然后就回宿舍睡觉。所以人一定要有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整自己。如果你在两周内没有调整过来,就得考虑去精神科检查了。后来的研究生生活没什么可以说的,就是读文献、写文章。为了写文章,终于自己动手写程序了,为了快速编辑代码,学会了vi,现在还在受益。研究生期间勉强凑够文章毕业。最后一年找工作也头大,我研究生期间出过半年国,把消化系统搞坏了,所以我不想出国做博士后。高校去不了,因为只要归国的高端人才。各种招聘会找了一圈,没什么收获。后来看到九院在招聘,去做水下爆炸实验和理论的,感觉很有意思。我写邮件把面试联系好,车票都买了。后来我有个先去了FAST望远镜实习的同学,就是岳首席,问我想不想去FAST,我想,多个机会也是好事。于是我给南仁东老师发了邮件,问能不能去做博士后。南老师把我和我同学找去聊了聊,聊得不错,然后我就去了FAST。当然,我知道这是我的博士导师给我说了很多好话。

所以总结起来,我碰到的老师都很好,这是我的幸运。

我到FAST工作后,一半时间做一些科研,一半时间和工程师打交道。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现在很佩服工程师们。我的感觉是,工程师比科学家更注重事实,因为程序搞错了无非是报错,实验做错了无非是重做,而建筑结构出错是要塌的。

我到FAST相当于完全放弃了博士阶段的课题,从头开始。对此,我并不觉得有太大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到FAST的前两年,我补了射电天文的课,当然是自学的。主要是看《射电天文工具》这本书,也读一些文献。《射电天文工具》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这本书是译者在非典的三个月假期里翻译的。我很受触动,觉得自己也应该为中国天文学做点贡献。于是我翻译了《黑洞吸积盘》这本书,为此少写了些论文。但我觉得这件事还是比写论文有意义。在FAST的建设过程中,我没帮上太多忙,只是根据自己调研的观测模式模拟了FAST运行30年的观测轨迹,这对于评价主索网的疲劳性能起到了一定作用。

2016年2月,FAST就要建成了,我才真正开始和FAST紧密相关的工作。这个时候我又补上了实测天文学的课,一番折腾学会了各种坐标转换。FAST临时框架的位置是我算的。到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我们已经观测了几颗脉冲星。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就一直在调试了。还得不断学习,总是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用。能一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就是我的经历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333-1177690.html

上一篇:思考题(五十)多强的风可以将飞机吹离地面?
下一篇:思考题(五十一)大气中为什么能形成大规模环流?
收藏 IP: 119.62.42.*| 热度|

36 赵建民 檀成龙 谢力 李东风 王晓明 季明烁 冯大诚 左小超 饶东海 刘涛 尤明庆 刘钢 王卫 林俊 武夷山 郭新磊 张小元 陈卫民 陈志飞 王恪铭 黄坚亮 汪宪钰 法文哲 黄永义 王伟 徐智优 李志俊 张海权 易雪梅 赵凤光 姬扬 张士宏 籍利平 李振乾 chenhuansheng hmaoi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