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yidere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iderek

博文

国家奖学金举报事件-也谈“举报文化”

已有 10862 次阅读 2017-10-22 12:4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0月份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可以说是收获的季节,因为可以评奖学金了!国家奖学金尤为突出,特别是博士生国家奖学金3万元,对于博士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已经有很多博文谈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设立的弊端,评选的建议等等,今天我就来谈谈听说过的那些举报事件。

(其实很早就想写这篇博文了,但本人也在国奖最后的公示阶段,怕被人鸡蛋里挑骨头,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就在公示之后谈谈了!)


本人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听说某大教授评选院士的时候,遭到某须有的举报,成为没有评选院士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听途说,就当是一个虚无的故事吧!没想到读博这两年就听说了发生在身边的举报事件。所以先讲我身边的故事吧:


故事一:

某位本科生获评国家奖学金,8000元也是不小的数目。然而在公示阶段,被“好友”实名举报该人存在抄袭某课程作业的行为,于是被取消了国奖奖学金。据说该“好友”与这位本科生之前关系很好,但后来出现了矛盾,并且该“好友”和这位本科生还不是一个系的!

后果:虽然本人是研究生,但也听说该本科生一贯优秀,谁不在本科阶段抄一抄作业呢?而这件事也成为了饭后谈资,我想此事应该对这位本科生影响挺大,承担了不少心理压力


故事二:

本人所在实验室一位同学,在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公示阶段,被人举报在填写表格时某奖项存在疑问,最终也被取消了国家奖学金。这件事情细节本人还不掌握,因为我在问各种老师和当事人时,大家也是三缄其口,我也不好多问。我猜想申请表填写可能存在一定的规范性问题,但“罪不至死”。

后果:本人没有搞清楚的事情总想搞清楚,于是和实验室另一位同学猜想匿名信可能是谁发的,两人展开想象,小心推测,把好多人都怀疑了一遍。我想这是匿名举报的最大弊端吧——引起广发的猜疑,不管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后来根据各种情节推断,各种人都可能是举报者,一个无解并且毫无意义的结论。


故事三:

这个故事挺别人说起,某院系由于专业原因,不同系方向的论文质量等指标非常不好比较,导致不管怎样的结果都会让一部分不服气。由于校长也是该专业的,于是每年校长要收到各种举报信。提笔写到此处也不禁大笑,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校长也是够惨。

后果:我想这种折腾导致国家奖学金成为了同学们之间争论的焦点,实力相当获奖和没获奖的同学应该会激化一些矛盾吧,我想该专业的研工组长啥的也很难当吧!


就先说这三件事吧,前段时间学校评选最牛的奖学金(特等奖学金),听说也存在各种举报。本人也膜拜了一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申请材料,发现有些人的材料在我看来还是有问题的,特别是有些本科生存在夸大的嫌疑(可能没有接受研究生学术端正相关的教育吧),所以本人要是想举报,也是可以洋洋洒洒上千字的,哈哈!但是毕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人家已经非常优秀了,这种举报就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不过如果有机会,我会默默提醒他下次措辞要严谨一点。


“举报文化”一方面的督促申请者真实的展现自己,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另一方面弊端也是很多的。对于那种存在较大问题的举报,应该“群起而攻之”,而对于那种“吹毛求疵”“鸡蛋挑骨头”的举报,我还想重申一下弊端:

1--给当事者带来压力,因为被举报这件事不管举报是否真假,传着传者,人家就会主观的认为这个人有问题,于是演变成了具有杀伤力的谣言。

2--匿名举报,带来包括当事者和观望着广泛的猜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难建立的,会因为一些莫须有的事情坍塌,这就是人性吧!

3--实名举报,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们一般不会相信你是因为正义而举报,而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争取自己的利益而举报,于是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戾气”。


既然被举报,说明自身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为了防止举报,我觉得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写在这儿也给自己提提醒吧:

1--坚决不能弄虚作假,如果存在主观的弄虚作假,被人举报那就是“实至名归”;

2--严格遵守相关要求,不让填的不填,比如国奖材料不重复填写,就一定要认真遵守,减少非主观的错误;

3--不要刻意夸大自己,每个人都可能会美化自己的材料,把1说成1.2可能在大家接收范围内,但说成了1.5,可能就有很多举报者找上门了吧,尽量不踩灰色地带。


以上仅仅是国家奖学金相关的举报事件,我想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还会有各式各样的举报,也时刻提醒自己严谨对待,如履薄冰吧


再ps一个题外话吧:我听到某被举报人因为举报事件对人性产生怀疑,抱怨说T大学的学生都这样,其他学校就更不用说了。这句话我还是不敢苟同的,T大学虽然好,但只能说明业务科研能力可能强点,但不能说明其人品就好于其他学校,毕竟修养和学识无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29085-1081957.html

上一篇:电力系统需要共享经济么?
下一篇:站在学科发展历史的视角写博士论文
收藏 IP: 24.19.7.*| 热度|

2 武夷山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