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评价“评价他人的生活”

已有 8845 次阅读 2016-6-8 07:29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价, 他人生活

看到“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个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觉得这是个还可以写点儿“神马”的选题,于是乎凑个热闹,便来写篇今年的高考作文。

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因此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不陌生。我们最熟悉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例如:几点起床,吃或不吃什么早餐,用什么方式去上班上学,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学习、工作或休闲,午餐在哪儿吃吃什么,是否午睡,晚上下班或放学后是否按时回家吃晚饭,闲暇时间如何打发,和什么人交往,是否熬夜等等。他人的生活,或许因为和我们有交集,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和了解;或许和我们并无确切的交集,这若N多年前,可能我们有好奇心也没机会了解。然而,如今是网络时代,他人生活的状况甚至细节,已经有太多的机会变成对公众“可见”的存在,甚至于个人生活中的隐私,都可能被不小心自己暴露出来或被好事者发掘出来,从而难免成为他人口中的谈资,使得“评价他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现象。

如前所述,生活原本是每个人自己的事,直接影响或被影响的本来也只是其周围有接触的人群,对于远在千里之外、处于不同环境中的人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局外人本无可置喙。然而,由于如今技术进步了,制度宽松了,给大家挤出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有了更丰富的手段(例如关注网络上某个朋友、名人或陌生人的QQ状态、微信朋友圈或微博等)去了解他人的生活,结果是评价他人的生活,成为一些人的习惯和乐趣。与此同时,自己的生活也难免被他人无端且武断地评价着,被他人评价了的生活,也就难免成为一种无奈甚至痛楚。

评价人在评价他人的生活的时候,所持的立场是自我的,评价表达出来的可能是“高度赞扬”和“强烈批评”两种极端,中规中矩不够“麻辣”的评价,一般不会引起被评价者及“围观群众”们的注意,基本会被忽略不计。每个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都会首先基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及生活阅历,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评价他人的生活,其实主要是借着这个事儿的由头儿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评价者的基本观点没变,“他人的生活”主要是充当一个或正面或反面的例证作用。事实上,这类对于“他人生活”的评价,其实主要是基于对他人生活某个片段或细节,往往是建立在“放大镜聚焦”状态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解读。这些片段或细节的前因后果和影响因素,则通常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视野之外。

很多对于他人生活的“横加指责”是基于不充分的事实做出的,因此,近些年来我们见到了太多“剧情”来回“反转”的网络热点事件。在事件蹿红网络的第一时间,总有一些细节让广大好事的围观群众或愤慨或激动,于是乎热评如潮,引来无数媒体记者去采访,在第二时间,若干相关细节开始被揭示,与前期主流判断相反的观点找到了证据,逐渐占上风,然后,随着调查深入又有更多消息披露,主流观点随时可能发生反转。。。。。。连续剧就这么演下去,直等到下一个网红的到来,才会戛然平息。评论网络热点事件都是这么一种节奏,评论他人的生活,也只是它的缩小版和弱化版而已。既然评价未必真是客观和靠谱的,有必要那么急那么多么?

“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事儿,其作用往往主要是让评论者自己嘴上痛快了一回,却很可能让听到了“评价”(特别是差评)的被评价者再痛苦了一把。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只是理性客观地悄悄旁观,而少去无端评价他人的生活,既能让别人少一分烦恼,也会让我们自己的心情更淡定和舒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983154.html

上一篇:春天的蒙古栎
下一篇:“洪荒之力”的英文是什么?
收藏 IP: 219.217.246.*| 热度|

18 刘立 鲍海飞 王桂颖 吕洪波 徐晓 赵美娣 徐长庆 姬扬 戴德昌 陆绮 庄世宇 杨正瓴 赵建民 曾泳春 侯成亚 朱晓刚 葛肖虹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