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也说“偷师”

已有 6855 次阅读 2013-2-18 21:49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透视, 偷师, 投师


今天早上,看到武夷山老师在“学徒制”“招魂”【1】,曾泳春老师马上很不暧昧地重新贴出了她在2011年教师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写的那篇“偷师”的博文。我是一直对“学徒制”心存好感的,而且认为即使是旧社会的“学徒制”,也自有其道理,并非一无是处。因此,我在很大方地给这两篇推荐之后,还在曾老师的博文下面撂下一句话,扬言有空写一篇“撷英版”的“偷师”。这会儿改孜然咳血饥馑的标书改得心情很郁闷,亟需换换心情,决定忙里偷闲,挤出个“空儿”来,说说“偷师”的几个“撷英”。

“偷师”就是偷学别人的功夫或者技艺,换一个说法大概是“偷艺”。本来是种在以前很令人不齿的行为,可是被善打“泳春拳”的YC女侠曾教授写出来,居然挺令人敬佩和感动的。其实按照我的习惯去从字面去理解,“偷师”和“偷艺”应该是有区别的。“偷师”大概是去“偷学”自己师傅的本事技能,而“偷艺”则不限于自己的师傅,更多时候是去“偷”那些没有明确师承关系的外人的“绝活儿”。

之所以会有“偷师”,大概是因为有那句著名的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3】,不到最后时刻,师傅轻易不会把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绝活儿主动传授给徒弟,而徒弟要想在师傅不情愿传授的时候就抢先学会这些绝招儿,就只能靠“偷”了。能去“偷师”的徒弟,至少有两点是很值得肯定的。首先,他们有学艺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这在现代社会里是挺难能可贵的。其次,他们应该是有心计有能力的。因为“偷”本来就是个技术活儿,智商不够、手脚好使的人时干不来的,而去“偷”人家的“绝活儿”可比“偷钱包”难多了。“偷师”的时候,被“偷”的师傅多半不会一面在手上给你演示如何干活儿,一面嘴里还“掰饽饽说馅儿”地给你解释,徒弟多半是只能看而不能问的,只能悄悄地记忆,然后自己去揣摩其中的道理,脑袋不灵、没有悟性,是绝对没法成功。人家YC女侠是研究生毕业,高等数学又好到能当“高数教酵母”的水平,所以“偷师”才比较顺利。

“偷师”的过程,如果不是全部细节尽收眼底,则还需要做一个“透视”。要像做X-光检查一样,透过一些表面现象,看出其背后的本质来。这可不是真的靠眼睛有啥神奇的穿透力,而是要有足够强大的想象力和悟性,才能悟到自己看不到的那一层。当然,有这等本事的“徒弟”,将来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进而光耀师门应该是不难的。

仅就“偷师”而言,在其前面还应该先有个“投师”的过程。“投师”本来也很有讲究,如果有得选择,选一个有真本事、有绝活儿的师傅(师父)将来才有得“偷”(其实应该是学)。否则,如果师傅本来就没啥本事,跟他只能学些到哪儿都学得到的入门常识和粗浅的功夫,则以后根本没有“偷师”的可能性。当然很多时候大家在“投师”时会尽量选择“名师”,不过“名师”仅仅名气大,跟着他学不到啥真本事,将来可能也只是靠“师名”去闯荡江湖了。跟着这种“名师”大概用不着“偷师”,因为这“名气”你是偷不走的。

最后必须申明,除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必须考虑之外,对“偷师”的道德批判是可以有的。但是,这种批判主要不在“偷师”之前和之中,而在“偷师”之后。如果徒弟真的会在学到(无论是师傅主动教的还是偷学的)师傅的手艺和绝活儿之后就立马抢走师傅的饭碗,那在人格上绝对是很差劲的,属于“欺师灭祖”的行为,这种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置他人利益于不顾的“偷师”是非常可耻的。

 

参考:

【1】    武夷山:学徒制不该死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62705.html

【2】    曾泳春:偷师(旧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662717.html

【3】    吕喆:从关于师生关系的三句老话说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36579.html

补遗: 
朱阮成博友又替我补充了几条【参见评论3】,整成了比较完整的“一条龙”:
投师--透视---偷师---偷食(干点私活)---投石(反咬一口)--偷尸(气死师傅后非得还要说师傅以前的东东都是他干的,啥都是他的)----头饰(整完这一套之后其实对那些东西也没啥进一步的发展,最后只是自己的一个装饰,哎,说到底,没学到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662963.html

上一篇:当狄仁杰遭遇了情人节。。。
下一篇:戎可看过来。。。这是什么鸟?
收藏 IP: 219.217.246.*| 热度|

22 武夷山 陈小润 陆俊茜 李学宽 赵美娣 李伟钢 徐晓 戴德昌 曹聪 陈桂华 冯兰萍 陈湘明 曾泳春 李宇斌 葛兆斌 李延谦 丛远新 谢强 潘寄青 傅蕴德 yxh3161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