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物理vs.悟理,猜出来PK拆出来

已有 4320 次阅读 2012-8-17 12:08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物理学, 悟理


刘全慧老师置顶博文“凭借一篇论文也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置顶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一篇博文就可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太神奇,或者是很想一战成名的人太多,这篇早上7点多发表的博文,时下已经被点击了4000多次,相当的火爆。俺对此话题虽然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却对后面关于物理教育的那段更感兴趣,鉴于里面提到的“首先就是鼓励学生就具体过程进行物理猜想”的说法颇“与我心有戚戚焉”,又恰好从撷英的角度能与我最擅长的“拆字”有相当大的关联,所以我在写下一条不大靠谱的评论之后,决定在午饭前再写一篇博文,议论一下“物理”与“悟理”,“拆”和“猜”的问题。

关于“悟理”,我曾在博文中已经进行过论述【2】。总的来说,“悟理”是用自己的心去领悟和思考的东西。不像“物理”,虽然也该用心的,但很多时候却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充分物化的东西就放在那里,能看(观测)就能得到数据,能归纳和整理就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者道理,用谁的心似乎反而没有关系,给出的东西基本是一样的。物理知识、原理和技巧(包括解题的和研究的)也都可以通过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会了,就可以做题、通过考试、在竞赛中夺得锦标奖牌,甚至可以做很多研究工作,出很牛的研究成果等等。但是,仅靠常规套路的教、学和做,对付“大路货”固然没问题,能否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难说得很,如果自身的悟性没到位,即使工作中可以有相当不错的创新,可能也是靠拼着速度快、规模大所得的“新”(在这方面咱中国无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必足够的独特和有深远的或者深渊的(弄个水很深很混的坑让跟进的人掉进去,嘿嘿)影响。

俺们在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悟理”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说起来确实和我们的教学方法有莫大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依托一套很严谨近乎完美的教材和大纲,按部就班地把必须掌握的知识有条不紊地灌输给学生,好老师的教学过程,一般都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是可以让学生们和专家们叹为观止的,看来,知识——是可以灌进去的。但是,这样“顺溜”固然是个可以直达目的地的,却有可能缺失了掉那些相当不和谐的、很别扭的、不该绕开的中间环节,而事实上,对付这些中间环节的办法绝对是既不“显然”更不“简单”,揪住一个问题追问下去,可能要“拔出萝卜带出泥”,保不齐会揪出一个“潜伏特务团伙”。很遗憾,因为这类问题往往是跨课程阶段、跨学科门类的,属严重跨界内容,所以深入挖掘一个现象或一个问题背后的东西的过程通常是不多见的。倘若在有机会的情况下,认真地分层次剖析一些问题,借机把相关的知识、原理和方法“串起来”,就会发现,原来知识是可以“拆出来”的。

在对原本一些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知识体系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通过在教材中玩“穿越”,以牺牲科学史的实际进程为代价使得教学过程非常的合理和顺畅。有时侯,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以往学者在苦思冥想一个难题时的“猜想”过程,仿佛他们就该按照我们教科书的描述的次序完成一次科学发现或者建立一套理论体系。远离“科学猜想”过程的学习和训练的结果,是学生更习惯去自发地套用“物理原理”,而自觉地远离“悟理”过程,遇到与已有知识体系契合的现象当然可以大显身手,碰上与既有知识体系存在矛盾的困难难免会有一段时间束手无策,结果会每每与创新创造的机会失之交臂。这就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了。

鼓励学生,让他们敢于动手去“拆”,敢于动脑去“猜”,可能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型思维人才的一条必由之路。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老师们善于去“拆”和“猜”么?我们的教学体系能放手让我们“拆”和“猜”么?

我一大学同学(本班奇才)看了本文后, 在班级QQ群里做出如下评论:

看了吕喆的博文,我的感想:
1. 不要总批评“教法”,要强调“学法”。比如微积分教学,欧拉写出书之后,大家就不必装模作样有什么创新了,任何一本书都有能力让人学懂,能不能学懂关键在自己。

2. 法无定法,只有两条标准:1.) 知识不是背诵的,要能够象使用自己胳膊腿一样运用自如 2.) 学不懂继续学,直到懂了为止,别想抄近道,抄近道学不会,只能应付考试。

3. 佛法不度无缘之人,不要因为方法“先进”,就可以到处对牛弹琴。

4. 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收获。


参考:

【1】     刘全慧:凭借一篇论文也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77&do=blog&id=603037

【2】     吕喆:物理悟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398936.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603145.html

上一篇:“神坛”上与“深潭”中的“神探”
下一篇:手机电话号码本GB码-UTF8码转换程序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25 刘洋 刘全慧 赵斌 罗教明 赵明 陆俊茜 武夷山 林涛 李学宽 王春艳 杨正瓴 陈湘明 唐常杰 曹建军 曾新林 王建设 王先驱 占礼葵 魏武 李宇斌 dulizhi95 anran123 yxh3161 physicism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