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奥运会东道主的下届金牌数为何要打七折?

已有 6971 次阅读 2012-8-11 08:15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奥运会, 金牌, 东道主, 主场

本届奥运会将于明晚“胜利闭幕”,东道主英国在遭遇圣火熄灭、运动员状态低迷了几天都没金牌入账的情况下,凭借运动员的发狠、裁判的眷顾和支持,已经把金牌总数追到了25块,力压俄罗斯的15块在奖牌榜上稳居第三位。而上届东道主中国,则在开赛前几日的一路斩金夺银风光无限之后,渐现颓势,昨天(810日)居然遭遇了首个无金日,金牌数止步于37块,在奖牌榜上被美国越拉越远。与上届北京奥运会的51块金牌相比,中国代表团此番的收获可谓大大地缩水了。不过,前几天晚上我在看一个节目时,嘉宾说每次奥运会的东道主都会有不俗的表现,但在下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一定会大幅度减少,一般只能拿到主办奥运会年成的70%左右,也就是要“打个七折”。下面我就简短地分析一下,为何会打这个“七折”?

首先,先要说说作为东道主,金牌总数为何一定会激增。一个国家,在决定支持一个城市申办奥运会之后,都要从国家的层面进行协调,做好准备工作。其中不光有主办城市的建设和包装,为了在家门口有些能够壮声势、助国威的优异表现,必须在7-10年里很认真地抓运动员队伍的建设,从政策上和经济上加大些力度,包括引进的外国运动员入籍、给优势项目增加投资以利于训练之类。这样做的效果会在短期内明显见效,所以我们看到欧洲的奥运冠军的脸好像越来越黑了。我们知道,奥运会这种体育比赛,是世界顶级体育高手之间的较量,而顶级高手之间的成绩差别,是用零点零几秒、几个球、几个厘米来衡量的。由于一个选手的实际成绩起伏往往都会比这种高手成绩差略大,所以除非是有那只无以望其项背的绝对优势而稳拿冠军,否则在决赛中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东道主的选手因为有主场作战的便利,就容易取得好成绩,容易登顶拿下金牌。其他国家的选手,要远涉重洋而来,来了还得倒几天时差,身体状况自然不会太理想,加上住宿和饮食习惯以及气候等方面的不适应,比赛成绩下降是难免的。加上主场作战的本土选手的现场人气一定高于外国选手,便有所谓主场氛围助阵,这对于一般都是“人来疯”的运动员来说是绝对给力的,自然也会表现得更加抢眼。所以,在直接对抗竞争的项目上,东道主的运动员一定占尽先机和优势。对于那些做出动作需要有若干裁判打分来决定成绩的比赛项目,在同等完成的情况下,裁判们会更倾向于给东道主选手打比较高的分数,相反对其他国家的选手可能更严格,分值可能会压得比较很,判罚也严厉,如此一增一减之下,东道主有得了不少便宜。有了以上这些努力、助力形成的加分因素,东道主国的金牌数一定少不了。

其次,再说说为啥上届奥运会东道主的金牌总数一定会锐减直到“打七折”。对于上届东道主,它在主办那届奥运之前做足了努力,在奥运之中又赢得了一切可能的好处,可谓一时风光无限。不过,这些好处当中有很多是以对未来特别是下届奥运会“透支”为代价的。首先是国家、经济集团甚至个人对奥运会的投资可能下降,要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因为办一届奥运会有时已经“寅吃卯粮”了,像自己办奥运之前那样持续增加投资不大可能(除非自己觉得钱多得没处花)。其次,主场优势不再,原先对自己有利的那些因素(包括衣食住行和裁判),统统在闭幕式上连同奥林匹克旗帜一道转赠给下届主办国了,要像其他参赛代表团一样地鞍马劳顿、失眠多梦,成绩很难不下滑。在裁判因素方面,当前的主办国是照顾对象,上次的主办国则有可能反而是打压的对象,要不然可能对不起当前的东道主,所谓“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他们懂的。另一方面,主办一届奥运会产生了很多奥运冠军之后,这些人立刻成为了明星,一跃成为媒体和商家的宠儿,没完没了的采访报道和无穷无尽的广告邀约,不可能不打乱他们的训练和比赛的进度安排,也不可能不对他们的心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四年折腾下来,很难有人能够心如止水地保持上届夺冠时的状态和心态。对卫冕的渴望,更容易让一些运动员在最关键的时刻忽然“掉链子”。

综上所述,奥运会东道主下届的金牌数打七折很正常。咱中国的金牌数能达到37块以上,基本符合此规律,如果这两天选手们再有更出色的发挥,夺得更多金牌,则已经算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我看奥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601117.html

上一篇:奥运会的“需求层次”分析
下一篇:杂论“积累”与“创新”
收藏 IP: 219.217.246.*| 热度|

16 刘旭霞 李伟钢 陈小润 周少祥 徐长庆 曾新林 王号 梅庆 郭俊卫 武夷山 陈湘明 吉宗祥 杨正瓴 吕鹏辉 yxh3161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