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读胶囊

已有 3680 次阅读 2012-6-27 18:25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胶囊


前段时间,胶囊这个本来并不起眼的小东东忽然成了咱中国的新闻热点话题,更有个叫做“毒胶囊”的名词频频见诸报端网首。列为看官,这热吵了许多时日的“毒胶囊”,可不是67年前自杀的那个战争狂人、德国元首与纳粹党魁希特勒及其新婚太太爱娃.布劳恩和随后诸多纳粹要人吞下去立刻毙命的那种氰化钾胶囊,而是一种用含有有毒的六价铬离子的胶囊。前些天“毒胶囊”的话题曾在科学网上热议,俺冷眼旁观,但没及时出手。在风头已过去N久之后,俺才想起写这一篇填坑加盖的博文。

“毒胶囊”过后的“读胶囊”

因为我平时很少吃药,更不吃那些据说对健康有如何如何好处的保健品,所以我对胶囊的感性认识极少,自记得小时候曾听大人把胶囊和一些带颜色还有点儿甜味的药片称为“糖衣炮弹”。这种对胶囊的长期的疏远,无疑严重地影响了我,使我在“一边倒”地统批痛批同批“毒胶囊”的浪潮中没有加入到合唱团中去,而只是在旁观,想趁机看看众人对食品药品及其他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不必须品的安全忍受力还能扛得住几发“糖衣炮弹”。。。。。。俺既不是研制和生产胶囊的业界人士,也远不是胶囊的主要消费者,所以“毒胶囊”事件本身对我的直接影响很有限,如果说产生了某种影响,那还是自于它有一个有趣的“撷英”——读胶囊。所以,在“毒胶囊事件”过去很久、广大网民的目光被一个有一个新热点吸引了之后,我终于还是决定写下一篇博文,乘机解读一下“胶囊”,不过必须声明——我本人是既没能力也没胆量更没把握去解毒胶囊的。

零容忍OR容忍零?

胶囊像什么?要叫我说,空着的胶囊像“0”。在“毒胶囊”事件中,再次让俺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领导们最近几年经常从喉咙里发出的只有三个字的愤怒吼声——“零容忍!也就是说,只有完全没有有毒有害物质,我们才会放心。当然,“零容忍”作为一种态度未尝不可,而且说说还挺容易的,然而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在现实中如果切实采取“零容忍”,则必须要先做好“容忍零”的准备。在实际情况下,“零”更适合于作为一个奋斗目标,而在技术上并不容易真正实现。在化学和物理意义上的“零”,很多时候只是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测量出来的结果低于某一个最小的数值(检出限)所作出的结论,如果换更精确的手段去检测,却未必还是“零”。例如,我们用一个量程为100V的指针式电压表去测量一个12mV的电压,我们用肉眼看到指针似乎还乖乖地呆在0点,并没有偏转,读数为0;但是,如果我们改用一个量程为0.1V的指针电压表去测量,则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指针发生了偏转。事实上,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而变得越来越灵敏和精确,它们对有毒有害物质检测限自然在不断地降低,原先检测不出来、认为“没有”的东西,可能忽然变成“这个可以有”。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品的加工和制造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为加入的物质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各种确定或者可能对人有害的化学物质,它们往往是很难彻底消除更是掩盖不住的,自然逃不过检测仪器的“法眼”,多少会检测出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给出了一个让俺们很失望的“非零”的结果。于是,就会出现求“零而不可得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追求完全意义上的“零容忍”,很可能意味着不得不“容忍零”——您要的东西可能根本没有,就像0一样,里面空空荡荡的。

“读胶囊”的角度

胶囊还像什么?两半儿的胶囊扣在一起时,很像一个希腊字母——q,这是个经常用来表示角度的符号。

“胶囊”——包装

毫无疑问,一只小小胶囊,你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解读。胶囊本来是个小的包装容器,能够按照一定的定量把药粉或者极其细小的药粒装在自己的“肚子”里面,让那些原本很容易沾附在口腔和食道上的药粉能轻而易举地滑过这些关口,以最快的速度直达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胶囊的本质和本职可以是包装。很多事物,如果不加包装就直接以本来面目示人,可能是很难看和难堪,而且带给人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苦的,所以推行起来可能也未必会很顺畅,倘若像胶囊一样包装一下,那效果就大不一样,痛苦的感觉没有了,阻力也小了,做起来自然也就顺溜了许多。

胶囊在进入胃以后,可以被慢慢地化掉,让里面包裹着的药粉暴露出来直接发挥药效,而胶囊自己慢慢地被人吸收。许多事物,必要的包装要有,但不可能永远处于带包装的状态,迟早要露出本质来发挥其实际的效能。而这种胶囊般的包装,只在特定的阶段起作用。其实,我们所目睹的人世间的许多“作秀”行为,也如胶囊“溶化”一样被慢慢地被看透。

“胶囊”与“药粉”

胶囊里面装的药粉,有些固然是有特效的,能够药到病除;而有些,则只是给那些对笃信胶囊会有某种奇效的人带来一种安慰而,靠的是信仰的力量,这种胶囊不一定对症,搞不好连起码的营养都谈不上,如果往饱里吃,反而可能加重了胃肠的负担。胶囊在“药粉”和食用者之间设置了一层看上去朦朦胧胧的膈膜,它让里面的“药粉”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就如人看待许多人或事物,如果不是直接地坦然面对,而要隔着一层需要慢慢“溶化”的膜一样(魔一样)的东西,会让一些人产生膜拜和信仰,结果会有“要粉”(要去当粉丝)的冲动。有朝一日消除了这层膜,去来一次“零距离接触”,神秘感会消失,到底是咋回事儿,也会变得一清二楚,所以粉丝和被崇拜者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现在看来,吃胶囊的人可能会怕两件事:一是知道胶囊成了没有疗效,二是胶囊本身有毒有害。如果大家对前者尚可以“容忍零”,对后者的反应似乎更强烈些,基本属于“零容忍”。用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最怕“聋子没治好却给整哑巴”了,在现如今这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时代里,这种焦虑感似乎来得尤为强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86450.html

上一篇:国际水平的“碰瓷”!
下一篇:话说“职称之梯”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14 苏德辰 刘洋 陈安 陆俊茜 武夷山 刘旭霞 李学宽 曾新林 王春艳 鲍永利 xuanxuanchan yxh3161 sz1961sy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