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食堂

已有 6152 次阅读 2012-1-9 23:01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学, 青春, 食堂, 年小

      YC老师整了一个“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少”系列博文,看得俺眼花缭乱,也很想学着也搞几篇回忆文章。刚才得知YC老师的这个系列已经快写完了,目前大概就差一篇食堂了。不过YC老师是个“讲究”人,一定要等上海出了蓝天再写,这让俺等得很不耐烦。因为俺也曾经在冬天去过两次上海,一次是1998年的2月,呆了三天,一直阴呼啦的,愣是没分出东南西北来;还有一次是2008年的12月,这次把我冻得挺惨,好像也几乎没看到太阳。所以,指望在上海看到冬日的蓝天让YC老师高兴写出这篇博文恐怕有些难度。我不打算再等了,决定自己先回忆一下俺们当年的食堂,说一说俺们这些男生是如何“将就”着把肚子填得半饥不饱熬过了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和博士生三年的,也算是“抛砖引玉”吧。然后,希望大家能很快看到YC老师如何“讲究”一下她们当年的食堂,当然,这也许意味着上海有个好天气。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咱寻常老百姓来说,吃饭自然相当重要。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一个学校好与不好,绝对不仅和大楼大师们有关,更和食堂有关。因此,数十年后当我们逐渐老去之时,再回忆起当初的青春岁月,话题肯定少不了食堂及其伙食。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很幸福,食堂的饭厅是在宿舍楼旁直接接出来的,不用出楼就可以去吃饭,当然也可以把饭打回到寝室吃。这个优点,在寒冷的冬天、多风沙的春天以及暴雨滂沱的夏天给我们带来了无穷多的便利。更有趣的是,我们刚上大学的那个学期,寝室距离食堂大门不过十来米远,可谓“近在咫尺”了。因为距离很近,所以我们养成了把饭打回到寝室吃的习惯,即使在研究生期间寝室已经和食堂不在同一楼层,在博士生期间甚至不在一个楼里了,都从未改变。

    当年吉大的食堂有一景不能不提,那就是食堂开门前的排队和开门后的“冲刺”。午饭11点开门,学生们会在1040多分的时候就开始陆续向食堂门口集中,等到临近11点开门的时候,一般会聚集了上百人之多。同学们此时都捧着标配的一大一小两个搪瓷盆外加一个不锈钢饭勺等着打饭,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食堂的门是从里面插着的,到了时间会由在门口附近负责卖咸菜的服务员打开,人群一旦听到开门声,人群会立刻启动,冲向大约50远的买饭口。这个冲刺会很有爆发力,有时门会被重开,据说买咸菜的女服务员还曾因此被撞倒过,还好没发生危险。之所以发生如此场景,是因为有段时间风气不大好,排队打饭时时有插队“夹楔”现象发生,最严重的据说会夹进去大半个寝室(每个寝室8个人!),所以不想“夹楔”也不想“被夹楔”的童鞋们只好抱着“早起的鸟儿有食吃”的信念先到食堂门口排队,然后直接参加可以算是饭前热身的50竞速跑了。

    冲到了买饭口,面对的是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诸位大师傅二师傅们。当时打饭打菜并非精确定量,基本是师傅们在跟着感觉盛,如果他们看某个学生比较顺眼,或许给你多盛点儿,否则也许会少点儿,此外餐具的作用其实也不可低估。虽然我们这茬学生是同意买的尺寸和花色完全相同的饭盆,但总还有同学因为饭盆遗失等原因自己更换了餐具的。如果换了个小号的餐具,那绝对是“杯具”,师傅一看一勺子菜就盛满了,自然不会有后面那一勺子底儿了,如果某个同学很夸张地拿了个洗脸盆去,师傅们肯定会给多盛点儿,好歹也得把底儿盖住不是?!大学四年下来,大家的餐具很少有完好无损的。我的饭盆保管得还算好,直到大四的时候,有次借给了隔壁的同学,才被他不小心摔掉了一点儿瓷。我们同学的若干个饭盆在毕业前去南湖游玩的时候,被用于打水仗然后永远地沉在了湖心水底,在长春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当年长春的各大学中,吉大的食堂确实不咋地,不过后来居然还有比吉大食堂都不如的,那就是白求恩医大的食堂,10多年前我曾看到很多白医大的学生跑到吉大的食堂蹭饭。后来这种“蹭饭”现象没有了,不是他们的食堂改革得更好了,而是因为合校了,白求恩医大成了吉大的新民校区。当年比较好食堂的据说是工学院的食堂和东北师范大学的食堂,所以东北师范大学得了个东北吃饭大学的外号。不过仅就便利程度而言,其他几个学校的食堂绝对不如吉大。同样是在吉大,各个宿舍的食堂的饭菜也差异巨大。当时的研究生食堂饭菜做得比较好,但那个食堂的饭票与众不同,本科生们通常是没机会混进去“蹭饭”的。不过机会总还是有的,那是在我们大一的春季学期,有一天下午从新楼上自习归来,没走多远就看到我们一舍的上空浓烟滚滚,远远的还听到了消防车的警笛声,赶紧一路小跑地奔回去,原来是食堂后面的排油烟机排风口失火了。一番紧急救火之后,火很快被救灭了,但当天晚上食堂已经不能正常营业,所以那天我们被告知可以去三舍的研究生食堂吃饭,算是有机会名正言顺地去吃了把研究生食堂。

   当年在食堂打饭是要用饭票和粮票的。粮票分粗粮和细粮,买饭的时候价钱不同;刚上大学时饭票最高面额是5角,最低面额是1分,到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最高面额已经涨到了1元。上大学之前,录取通知书上推荐的伙食标准是每个月50-60元,实际上每餐如果不打带肉的好菜,消费大概不超过40元。当时最便宜的菜只要2角左右,最贵的菜是溜肉段,98分。主食(馒头、米饭)用细粮票是21两,粗粮票是31两,现在早就不用粮票了,米饭的价格是21两,整整涨了10倍!大学期间,饭菜的价格实际一直在缓慢地上涨,到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每个月的伙食费平均价已经涨到了接近100元。

    大学时候,食堂的各种菜品的口味很一般,整个工艺甚至堪称粗劣,所以说我们只能“将就”而不能“讲究”。可以这样描述当时的菜品状况——豆角不掐筋,芹菜不摘叶,茄子不去蒂把,辣椒不抠籽,土豆不削皮。。。。只有一样菜弄得非常利索,那就是排骨——上面基本没肉。还有比较夸张的是鸡肉,据说看哪块儿都像鸡屁股!至于米饭,砂子和虫子是难免的,某天寝室的8个哥们儿在一起还曾比拼过饭中的砂子,评选出了陨石一号、陨石二号。。。。。。

    当时食堂管理也很混乱,据说有师傅偷偷倒卖饭票的,而那位身材很横向发展的管理员,据说有往家顺猪肉的习惯。因为食堂的问题太多,后来被某同学举报到“校长信箱”,后来总算有所改观。关于食堂的秩序,后来学生会的生活管理委员会(简称生管会,撷英升官会)组织人执勤维持秩序,多少也有些改变。

    吃了半年大学食堂后,给我带来了一个重要改变是在寒假回家后突然变得喜欢吃肉(以前并不喜欢吃肉)。吃了十年大学的食堂,我的体型和体重没有明显变化,腰围一直保持在一尺八左右。直到博士毕业开始自己做饭吃之后,体重才开始剧增,在3个月内爆涨了20斤!这固然和不再熬夜做实验有关,而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每餐从此可以吃饱甚至吃得太饱有关。

 

    本文是一篇山寨(善哉)博文,为了混淆视听,故意取了个“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的标题。其实那时候俺也确实很小,不但是年龄,而且是身高和体重,前者固然与食堂无关,而后者恐怕不无干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27474.html

上一篇:“讲究”与“将就”
下一篇:上大学,并不是对十年苦读的“奖赏”!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52 赵斌 刘洋 刘立 曹聪 刘艳红 肖振亚 陈小润 虞左俊 赫英 陈安 武夷山 李学宽 王涛 曾泳春 丛远新 吴飞鹏 李伟钢 杨晓虹 王芳 鲍永利 王修慧 李毅伟 刘剑 李志俊 谢鑫 唐常杰 赵美娣 张骥 朱志敏 靳宗振 吕乃基 褚海亮 陈国文 王春艳 张玉秀 迟菲 边媛媛 聂广 孟津 李宇斌 邵明飞 戎可 李伟 zzjtcm qiongfeng iqingjiao crossludo zhangcz07 lindajia niming007 xqhuang silentyf

发表评论 评论 (9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