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发表文章的若干境界 精选

已有 12099 次阅读 2012-1-3 08:31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 导师, 文章, 影响因子, 发表

 

    现如今,在科教界和学术圈“混”,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教师,文章(主要指学术论文,像俺写的这些博文不算)都格外重要。当下文章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文章肯定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发文章成了“王道”,有许多文章、有许多好文章可以很“霸道”。不过必须说,发表文章其实也有很多不同层次和境界,所以我今天就来聊聊发文章的境界。

第一层境界——有没有文章?

    这是最低层次的境界,也是许多学生在一开始觉得最难达到的境界。研究生们即使很勤奋,一脑袋扎进实验室里,双手不停地忙活一两年,积累了好几本实验记录和若干M甚至G的电脑数据,也不一定就能发表出一篇文章出来。因为把这些数据和记录堆在那里,或者简单地罗列出来,即使多到了本人已经被数据和相关文献埋没的程度,都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篇文章。只有跳出这些数据和文献资料的堆垛,悉心加以整理和思考,才可以动手写出一篇文章来。必须说,研究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语言和逻辑方面也经常会让研究生们很困扰,因为大多数人自高考作文以后,“封笔”太久了,重新捡起来还是需要点儿时间;再者说当年在学语文的时候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又严重不足,一上手就能写出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即使能写出来,也不是说一定能够发表,投错了杂志就像投错了胎一样可能让编辑审稿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可能会被直接说“不适合在本刊发表”拒稿了事儿。至于哪儿不适合,让自己捉摸去。如果是写成了英文文章,还可能直接打回来让修改英语(有时会“很善意”地给你提供一个专业修改英语的公司的网址)。有些编辑和审稿人还好些,会提出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对于菜鸟级的新手而言,这种拒稿对信心的打击是很大的,即使工作基础做得很厚实了,下次再投稿时也难免会战战兢兢。总之,写没写稿,投没投稿,拒稿还是允许继续修改,要求修改还是接收,差别是非常大的,不夸张地说,这就是01的区别。 “有没有”这个层次虽然是起步阶段的一小步,确实最关键的一步,达到“有”的境界和径阶,太重要了。

第二层境界——文章有多少?

     如果一个研究生有幸命中了一篇文章,或许可以因此放下悬了很久的那颗驿动的心,然后长出一口气了。当然这前提是他或她的这篇文章的接收或者发表,已经达到了学科对毕业生的最低要求了。用句考试术语来描述就是已经“及格”,满足了所谓必要条件。但是,应该没有多少学生会为“六十分万岁”这种及格就好的口号而蛊惑,变得如此容易满足,更多的人(学生、导师和单位的相关领导)会在发表了一篇文章之后又得陇望蜀,希望再继续一鼓作气地发表N篇文章出来,所以开始追求数量,把下一个目标定位在多发文章上。既然要的是文章数量,看的又是文章的增量,进行产业化规模的流水线式批量生产自然就成了不二的选择。于是,有神马容易发文章的新领域一露头儿,就会有N多的人蜂拥而上,去占地盘儿;一俟看到有神马方法或设备适合发文章,就赶紧采用或者采购,然后争先恐后地迅速制造大量的文章出来。有了许多的文章,在量化评价中会很容易占据上风,神马优秀毕业生呀、优秀学位论文呀、职称呀、奖励呀,就不难手到擒来,所以乐此不疲者自然大有人在。

第三个层境界——文章发在哪儿?

    文章有了,相当于从饿着肚子到有饭吃的阶段了。文章也多了,相当于已经可以吃饱肚子了。这时再一味地追求数量,就如饿了N天肚子后拼命地往嘴里塞吃的一样只会把胃撑得很大,然后肚子胀得难受,身体的重心失稳。其实如此过份地追求数量,心态更会严重失衡。要想不出现这些问题,肯定需要转换一下思路,寻找下一个追求目标,论吃的就是要吃出品位来,论发文章就需要琢磨下面应该把文章发到哪儿。于是,越来越高“档次”的期刊成了追逐目标,档次的高低也是有量化指标的,先有绝对量化、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的影响因子(简称IF,撷英是影响银子和影响瘾子),然后又有了“模糊”定义的“分区”。千万别小看这个影响因子,它不但影响银子(奖金),而且可以让人上瘾而成为“影响瘾子”,更重要的是,IF差个0.001,就可能是天壤之别(统计成果时上线的算数,不上线的不算数)。当政策的指挥棒从发文章指向发SCI文章,又要求尽可能地多发文章,再要求发影响因子高的杂志文章之后,追捧影响因子的风潮就一浪高过一浪了。为了追高,很多人早就开始琢磨把自己干得好好的研究方向调整到有利于发高IF杂志文章的方向上去了,当然这样的效果还是很显著地,文章很快就有了,但华而不实的工作却越来越多了。

第四个层境界——文章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引?

    在前三个层次一一跨越之后,自然就到了更高的这第四个层次了。其实,文章能否发表,主要在于研究工作是否系统地完成并写出来,最终是由作者们、编辑和审稿人几个人共同决定这一篇文章的命运,评判是少数人做出的。文章发多少,或许会有几个不同的杂志参与其中,直接评判仍然是这些杂志的编辑和审稿人。发在更高“档次”的杂志上,评判者还是编辑和审稿人们,只不过“档次高”的杂志,编辑和审稿人的“层次”似乎也更高些而已。文章本身是不是很“上档次”,这些人固然可以凭借经验和专业知识做出判断,但是不是真的很吸引人,是不是真的很受大家的关注,还得看读者的反应。所以,发表出来的文章更高的一个层次是阅读文章的读者的多少,如果是现在这种网络发表可以看点击的多少、下载的多少和转载多少等等,阅读文章的读者在撰写自己的文章时对已发表文章的正面引用,则可以视为一次认可,认可的人越多的文章,直接价值会无疑会更大些。

第五层境界——文章有何贡献和价值?有何创见?

    发表一篇文章的短期效果是看几年里的引用情况,“好用的”文章引用肯定会很多,境界已经算比较高了。但这还不够,发表文章更高的境界应该是能够产生长期深远影响和重要学术价值,这样的文章必须是有重要的原始创新和贡献的,其效能绝非短期影响可比。




投稿与审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24960.html

上一篇:猫、老鼠及考核标准
下一篇:静电犀利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73 吴飞鹏 朱晓刚 王涛 刘用生 赵星 张永华 张朋波 吕洪波 王耀 戴力扬 刘立 何士刚 陈儒军 王伟华 张雁祥 孙庆丰 佟冬 褚昭明 边一 金小伟 孙学军 秦四清 黄林科 郭桅 翟远征 刘广明 王桂颖 孙长庆 葛肖虹 刘庆丰 徐长庆 丁凡 徐耀 何学锋 郭保华 杨海涛 赵斌 邵明飞 曹建军 占礼葵 沈海军 刘玉桂 何应林 包德洲 李力强 王超 陈小斌 王德华 王应宽 王孝养 石胜利 张芳 梁智鹏 许晨光 刘洋 曾凤伟 王修慧 江丽娜 孟津 王芳 陈铁喜 张启峰 杨文涛 余世锋 朱长青 hangzhou xqhuang louiexp seanhhu neilchau zzjtcm Geisla zhangcz07

发表评论 评论 (8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