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ABCD同学,且听我说 精选

已有 7117 次阅读 2011-12-19 13:32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class

    早上看到张彦斌老师的博文“为什么“B”学生搞科研比“A”学生更容易成功”【1】,随手留下了一条关于ABC形象分析的评论,并扬言明天要搞一篇“ABC同学”出来专门论述这个问题。中午回家,看到楼主对俺这篇博文“相当地”期待,就急忙顾不得吃饭而直接动手作文。

    我在张彦斌老师的博文下面的评论中给ABC做了一次“素描”:1A是脑袋削尖的同学,(2B是圆头圆脑的同学,(3C是有巨大缺口同学。

    先说“A同学”。“A同学”下宽上窄,“岔开”的双脚不但“占地面积”较大,而且要平有平,要尖有尖,足以落地生根的,这意味着基础扎实,下盘稳重。上面已经把脑袋削尖了,很像个箭头,方向和目标都很明确,一旦行动,也必然锐利无比,显得很是“霸气外露”。这样的同学,因为基础牢靠,又知道努力方向,考试成绩一般当然会很好,所以考分得A,那必然是不成问题的。

    再说“B同学”。“B同学”虽然也是上窄下宽,但宽窄相差并不大,脚下似平却又圆,好像并不大稳当,头部似圆又平,明显有锐气不足的表象。这样的同学,基础是有的,但因为缺乏根基而不牢靠,目标好像也是有的,但不够明确,水平还是有的,但很容易沿着圆角下滑。因为这样的一些特点,“B同学”的成绩不会达到最好,上升力道常有不足,而且随时有下滑的风险。

    接着说“C同学”。与AB两位成绩优良的同学相比,“C同学”可就太相形见绌了!C同学上下都是圆的,可以说是要基础缺基础,想找水平找不着,反而在旁边开了个巨大的“缺口”,由此不见锐气而只见其已然外泄殆尽的迹象。正因为如此,“C同学”的成绩就更加乏善可陈了,少不了经常在成绩单上得个C伍的。

   最后,再看看更加悲哀的“D同学”。D同学的可悲之处,不在于它是C同学在从“右顾”转向“左盼”后病急乱投医地划了一竖去弥补缺口“短板”的结果,而在于即使如此,它也仅仅相当于B同学的“一半儿”。若按成绩计算,也就勉强搭上了“及格”的末班车吧。

    单就看考试成绩,ABCD四位同学可谓差异明显,高下立判。但若看科研业绩甚至做其他的事情,或许真像张彦斌老师说的那样,“B同学”比“A同学”更容易成功。因为,A同学虽然基础好、根基牢,而且方向明确锐气十足,但实际上许多一般性的研究可能对基础要求没那么高,达到A的境界固然好,不过B其实已经基本够用了。何况有些时候精深还不是最重要的,广博更重要。有些在求知上习惯于深深扎根的“A同学”,可能在接触各方面知识的时候都想达到这种状态,在没有深入学习的情况下,不肯贸然出手做事,就会错过许多机会。相比之下,“B同学”虽然缺乏根基,还没扎进去而仅浮于表面,看起右下方的圆角,似乎还要时不时地转动一下,但这样灵活性可以比较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个小小的优势。

    类似的,“B同学”虽然目标不算明确,但头脑可以更灵活,不至于太“一根筋”地只认一个目标,这样虽然锐气略显不足,但在目标本来就不是多么明确的情况下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反而更强。照这个思路看,脑袋已经“削尖”、而且箭头指向早就被世人看得清楚的“A同学”反而不具有这种独特的优势,更容易变得“骑虎难下”,无论其自身选择还是外界舆论的忽悠吹捧,都让其走在一条看似前有“光辉目标”其实并非坦途的路上,还不能轻易地变轨转弯。

    综上所述,无论是“A同学”还是“B同学”,甚至限于时间每能充分论及的“C同学”及“D同学”,其实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状况,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勿馁”,自觉地取长补短,争取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最好。

 

参考:

【1】    张彦斌:为什么“B”学生搞科研比“A”学生更容易成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90130&do=blog&id=51980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19941.html

上一篇:日本印象(一):彩虹迎客
下一篇:俺坚决不反对“科学网推出婚恋交友类姊妹网站”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31 逄焕东 陈小润 张彦斌 梁春涛 龚文引 鲍得海 刘洋 李汝资 秦四清 方庆林 吴飞鹏 丁甜 李泳 陈儒军 赵明 徐长庆 曾新林 李毅伟 文双春 杨秀海 申秀焕 王伟 钟伟 刘庆丰 武夷山 侯雄坡 dulizhi95 dreamworld Geisla dashitou fqk6166

发表评论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