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学生就业到底是谁的事儿? 精选

已有 4240 次阅读 2011-11-18 19:26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导师, 毕业生, 学校, 就业, 专业

    昨天YC老师的一篇“算计人生”【1】,犹如一颗重磅砸蛋震撼了科学网,引得诸多博主纷纷奋笔疾书,一举产生了N多博文。就在2个多小时前,曹广福大侠院长又写下的一篇“就业,本不该导师承担的义务”【2】,看来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俺的“算计”,“就业”这个很合时令的话题将再次被推到科学网的最热门位置,并能让赶早加入大讨论的博主们收获难以“计算”的点击量和评论数。为此,俺决定亲自出手,也赶紧写一篇关于“就业”的博文,阐述下自己的若干看法,顺便抛语引砖(估计阅读此文的不少读者会来拍砖的)。题目嘛,就叫“学生就业到底是谁的事儿?”

    看题目,我又问了一个纯属废话、贼好回答、本来就不是问题的问题。就业,当然是需要找工作“就业”的“人才”或“人力资源”们(学生们)自己的事儿!难道还会不是他们而是别人的事儿?可惜,这种想法似乎已经是很OUT很“旧业”啦!在“就业率”这项指标没有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种要由导师、老师、专业、院系、学校以及“有关部门”的各种表格中之前,它的确是学生自己的事儿不假,一旦“就业率”指标在各种考核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就业”就仿佛忽然之间不再只是学生们自己的事儿了,一下子就成了原本只需担负让培养学生之责的教师及其学校的一个更加重要的职责,成了压在很多老师心头的一块巨石。

学校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上所能做的,除了搭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的平台(出场地搞宣讲会、招聘会啥的)和构筑信息联络渠道外,无非是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合理设置专业,根据就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增加实践锻炼机会,以此让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和面试被录用,进而在开始工作后有一个最佳的初始工作状态。如果说“就业”是学校的事儿,大概也就这点儿吧。其实学校只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带着各种“士”头衔的毕业生,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在短期内创造出太多的就业岗位,除非真能把“扩招”进行到“底”的“下边”(超出极限)。

一个寻常的导师,如果没啥行政职务、社会关系网以及行业影响力去帮助学生直接预订下位置,他们所能做的,主要也就是帮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顺便“烧制”几块好用的“敲门砖”(文章、专利之类成果),再就是借助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给学生提点儿或许有用(但可能不会被接受)的关于求职就业的建议或意见了。如果一定要说“就业”也是导师的事儿,可能也就这么多了。曾据传言,有的学校会再研究生就业问题上给导师很大的压力(却不是分几个润喉止渴的鸭梨给大家吃吃),甚至传说学生若不能就业其导师将面临“下岗”的风险。俺很担心,且不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古训会就此升级为一个现代版的寓言,就算真的让一个导师“下岗”,那最多也就只能腾出一个职位来,仅能满足一个毕业生的职位就业需求,今年占上了以后咋办?

事实上,要想让学生“就业”,首要的也是最最重要的是社会能够提供足量的“就业机会”,换一种说法就是职位。照这么看,学生“就业问题”的皮球现在已经传给社会了。如果学校不断“生产”毕业生,社会却能产生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就必然出现就业困难,于是学生就会焦虑,家长就会上火,老师就会有压力,学校也会很狂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及其政府也就别想淡定。所以俺们很理解在这个还能享受丰厚的“人口红利”的时代里,为啥咱温总理每年都要强调“保八”。

就业话题兜了快一圈,忽然发现学校、导师、社会居然还真都逃不脱干系。加入学校、导师、社会都认识到了学生就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都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链条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是不是学生就业问题就完美地解决了呢?还没有!因为,学生就业说总归还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无论是学校还是导师,解决的是学生离开校门后做的第一份工作的“入门级”问题,以后的路一定还得靠他们自己走下去,是否站得稳、干得好、能否吃得开,以及有无升迁的可能,该不该考虑“跳槽”之类,全在其个人的表现和选择。此时,导师的推荐信恐怕已过了有效期,学校发的文凭也早就锁进了档案柜,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再指望那些曾经的教育、培养与呵护来“救业”,只有靠领导和同事是否认同,自己的勇气和信心来决定自己的前程。归根到底一句话——人还是要靠自己!

最后,再说几句关于“就业率”的闲话。现如今“就业率”这样个数字,已经成了很多一般导师、冷门专业及普通高校头上的一个紧箍咒,让这些比较弱势的群体被“就业”问题“律”得很痛苦很无奈。实际上学生没能充分地“就业”的原因是有很多的,其中固然有些是和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知识基础是否足够及能力水平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等因素有关的,但也有一些可能是很个人的原因。例如:有的学生心中一直未能泯灭名校梦,打算宁肯付出N年的青春也要考取某名校的研究生;有的在工作岗位和收入待遇方面只就高不就低、坚决不肯屈就任何不能满足自己心理预期的单位;甚至有的干脆就对“亲自”参加工作很不“感冒”,曾在心里暗自盘算再“啃老”若干年等等。“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就业率低带来的种种恶果像棍子一样抽打到学校、专业和导师身上,是很不妥的。

参考:

1】曾泳春:算计人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1950&do=blog&id=508989

2】曹广福:就业,本不该导师承担的义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50933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09385.html

上一篇:“棒打”与“捧叮”
下一篇:“门把手”可以打开“脑门儿”么?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24 迟菲 王涛 曾泳春 陈小润 曹广福 林中祥 刘全慧 李毅伟 饶海 吴飞鹏 刘立 张志东 曾新林 黄锦芳 刘用生 李志俊 杨顺楷 刘广明 徐耀 罗汉江 陈安 杨秀海 刘庆丰 crossludo

发表评论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