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科学网】“精选”与“竞选”

已有 4167 次阅读 2010-10-29 10:01 |个人分类:科学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主, 科学网, 博文, 精选, 竞选

前几天写了篇关于“出彩”的博文之后,连续出差开会数日,没有多少闲暇时间上科学网看、评博文和打理自己的博客。昨天上来一看,发现“博文精选”这个话题又引起了博友(其中不乏重量级的选手)之间的争论【1-8】。众博友的观点,恕不一一复述和点评,我只想说说我对“精选”问题的看法。当然,我仍然要坚持“撷英”路线(否则对不起那个传说中的“撷英帝”的外号了),说说“精选”和与之声音的相似的“竞选”。为了吸引眼球,这次效仿一下大宝宝同学,在前面加了【科学网】的标记,顺便把相关的讨论限定在科学网的博客范围之中。

熟悉科学网博客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在一年多以前,“精选博文”栏目本来叫做“编辑部推荐博文”,当时位于其下方(更加基础的部位)的曾是“注册用户推荐博文”栏目,现在改称为“热门博文”。原来的这两个栏目名称,似乎有点儿啰嗦,但足以很准确地表达出两个栏目的来龙去脉。如此追根溯源,虽然难免让人觉得这些选定太过“主观”,倒是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争议。显然,“精选博文”是编辑部选择出来的;而“热门博文”是博主们和注册用户(没有开博)们用“推荐到博客首页”的按钮投票选举出来的。所以,“热门博文”的出炉过程,有点儿像一人(必须是注册用户或博主)一票的“竞选”,当然也有一些“热门博文”,会被一人一“瓢”地冷水泼将过去,结果被浇得稀里哗啦。

不过,如果我们拉开热门博文栏目细看,我们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的“精选博文”其实也是“热门博文”,原因很简单,编辑部在选择“精选博文”时,除了把握好他们的规则尺度以外,应该也会考虑博文的人气情况——读者多少(点击量)和博主们的认同与关注程度(推荐数),在遴选精选博文之前就已经跃上首页的热门博文应该比早就“沉底儿”的博文更容易引起注意。实话实说,我曾经有几篇自以为很不错(按照我自己的经验看够格)的博文并没有被“精选”,原因很简单,博文的题目不够惹火动人,没有吸引到眼球,而挂出来的时间又不好以至于“沉底儿”太快,博友和读者们没来得及看就已经被滚滚而来的博文压到下面了,等到被发现之时已成“昨日黄花”,错过了“被精选”的“第一时间”最佳“时机”。“精选博文”也“热门”的另一个原因是占据了“精选博文”的最佳位置后,更容易被科学网博友和看科学网博客的读者优先看到(如果“置顶”会更显眼),所以被点击阅读的可能性大增,如果内容确实很好,博友们自然顺手投上一票,这也有助于该文在“热门区”地位的上升。此时“精选区”相当于给参选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有了“助选”的作用。

在我看来,之所以很多博友时不时地会对博文的“精选”有意见,其中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大部分博友还没体验过“精选”的“成就感”,以至于没被激发出写作热情。像我本人算是非常幸运的,第一篇正式的博文即被精选(编辑部推荐),所以才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越写越多,越写越好。有些博友笔耕不辍,博文产量很高,写得也很用心,被精选的数目却不太多,占总产量的比率太低,如果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都没被精选上,就难免产生一些“挫折感”。

最后,我想冒昧地给编辑部提一条建议:能否允许作者自己提出“精选博文”申请(做标记),编辑部再从这些申请博文中遴选“精选博文”,当然,为了避免过多地增加编辑部的工作量,可以限制作者的申请比例,例如提出申请每周不超过3篇(或者其他数量),这样可以避免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博霸”(经常出现在精选区和置顶区的博主)引起博友的反感;对于新博主,适当放宽限制,以提振其写作的积极性。

~~~~~~~~~~~~~~~~~~~~~~~~~~~~~

参考:

1】曾庆平:从此少写或不写精选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5845

2】曾庆平:精选博文众口难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509

3】王号:精选博文和诺贝尔奖——得失之道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7540

4】黄秀清:精选博文:过来抱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7705

5】曹广福:二傻的博文几乎不被精选,点击量奇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8136

6】曹广福:呜呜,俺的博文咋总不被精选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8120

7】陈儒军:也谈精选博文 一些现象值得思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8022

8】陈儒军:不得不对曹广福先生说几句话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815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78226.html

上一篇:“妖魔化”与“天使化”
下一篇:科研与钱
收藏 IP: .*| 热度|

32 刘洋 张志东 王晓明 李霞 毛飞跃 诸葛淑媛 余世锋 赫英 刘锋 陈儒军 蒋永华 曹广福 赵明 孙学军 刘立 吕乃基 张天翼 侯成亚 陈辉 鲍海飞 曾庆平 唐常杰 刘晓瑭 丛远新 张凌云 王孝养 黄锦芳 王军 曾新林 刘庆丰 xqhuang zhangzhi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