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碎书化作六月飞雪,“冤枉”了谁? 精选

已有 6174 次阅读 2010-6-12 11:22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知识, 技能, 读书, 六月雪, 冤枉

最近几天,有一系列新闻图片呈现在互联网和平面媒体之上,那是刚刚结束了本年度高考的90后高中生们(或者可以说是大学生候选人)们疯狂地把伴随过他们度过了高三岁月的书籍资料撕扯成碎纸片,抛洒到空中,让它们伴随这宣泄情绪的叫喊声象雪花一样从空中飘落,展现出一片六月飞雪的奇景【1】。六月雪这种反常天象据说是和冤案有关的,所以曾有六月飞雪斩窦娥的传说。面对当世的“六月雪”,我不禁在想,在这由书籍资料化作的纸片儿中,是否也有沉冤?
细想想,这些被撕碎了书化作的纸片被如此抛上扔下当中其实是有冤屈的。
首先,书是冤的。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书主要是学校发的(当然要付书费)、人人必备的、统编版本的教科书,还有老师推销的、家长出钱够买的各种参考书、习题集与复习资料,除了这些书,或许孩子们的书包里偶尔能藏着一两本他们自己真正想看、但老师和家长不许他们看的其他书籍。前者数量巨大,甚至是高中生所能面对的书籍的全部,后者则要少得多。当这些大孩子们如二三岁的顽童般把书籍扯成碎片时,我可以说这些书是冤死的,更严重的是书的概念或许也顺便被冤死了。毋庸置疑,这些书籍资料曾经压迫过高中生们的肩膀(如果每天背着书上下学的话),折磨过他们的精神,所以会有很多学生对其恨之入骨,在高中三年之中,或许很多学生常有扯其皮、撕其页、碎其纸而火焚之的心里冲动,只是因为它们还“有用”,因而一直不便“下手”。现在,终于熬到了高考结束,赶紧把策划了很久的“罪恶”计划拿出来付诸实施。
书之冤屈,往狭义上说,这些书籍资料本身没有意识,不会想更不会主动去做伤害或者折磨年轻学子的事情,高考完了高中生们把一肚子火气都撒在书籍资料身上,太冤枉人家了,显然不妥。往广义上说,经过高中三年的“魔鬼训练”,或许有很多高中生们看书看伤了,见到书头就大,拿起资料试卷脑仁儿就疼,或许会导致一些人罹患了“厌书综合症”,从此以后再也不想看书,那些没招人、没惹人的“其他书籍”被就此风沙,岂不是也很冤枉?
此等书的冤屈是如何造成的?自然是拜高度发达的“应试教育”模式及相关的产业链所赐。倘若没有“应试教育”及其产业链,就不会有如此之多的书籍资料变成学生挥之不去的负担,如果没有这种过度负荷的负担的长期压迫,孩子们就不会对书籍有如此巨大的反感,自然也就不会用高考之后撕书这种狂乱行为来发泄情绪了。
其次,当心学生“被冤”。这些撕书发泄或取乐的图片一出,果然很多网友开始批评这些学生,岂不知,他们也挺冤的。好在图片不算高清,看不清每个学生的真实面貌,至少我没看清,也不打算看清,否则的话,没准又有好事者对闹的最欢实的学生来个“人肉搜索”,把他(或她)的个人背景信息来个“网上公示”,让网上的好事者们找到具体目标来一番口诛笔伐。因为“随大流”扯几本书就给弄上网被批判的学生或者学校,显然也够冤的。成就此冤者是何人?就是那个闲着没事儿乱拍照片视频,然后又极不尊重别人肖像权地捅到网上去的人。
最后,最冤枉的是知识和技能。从古到今,书籍一直是人类体外的知识载体,资料(包括当中的一些高考复习资料)中也不乏点滴技能的传承。把书籍扯碎,也就意味着把自己曾经用硬拷贝方式收藏的一部分知识毁灭掉了。当然,很多学生会说,这些知识我已经被的滚瓜烂熟了,那些解题技巧俺也搞得门清儿路熟的,所以这些讨厌的书和资料早已经没有用处了,我又不打算用几毛钱一斤的价格把它卖掉,所以才撕碎它。有如此“自信”的高中生们,或许忘记了人的记忆是有一定的限度和规律的,换句话说,记忆过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被忘掉,如果头脑中的那部分记忆被岁月抹去了,想要再找回来就还得回去看书。撕掉了书,再想看它得到知识,就只能找人去借或者重新购买。
或许有的人会说,高中书上那点儿知识不值得太当回事儿,几天就能学完的东西反反复复地“磨叽”了一个学期,学一遍就会的东西象磨豆腐那样磨了好几遍,不就是为了个高考么?!现在高考都结束了,这些东西就没用了。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功利”的看法,是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表现形式【2】。在他们那里,高中所学知识、所受训练彻底沦为用作叩开大学之门的“敲门砖”了,如果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这些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轻易地放弃,它们的载体——书籍资料就可以变成发泄情绪、寻求快感的“道具”和“消耗品”。
六月飞“雪”,撕碎的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虔诚”,飘散在空中的是空虚和无聊,落下在地上的是零乱的心灵。
 
~~~~~~~~~~~~~~~~~~~~~~~~~~~~~~~~~~~~~~~~~~~~~
参考:
1】杨秀海:六月飞雪——高考后疯狂撕书为哪般?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375
2】耿文叶:撕的书,伤的心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463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34666.html

上一篇:200篇纪念
下一篇:“教授”可以有多少种解读?
收藏 IP: .*| 热度|

17 王进 诸葛淑媛 陈儒军 陈绥阳 王号 梁建华 杨秀海 马丽丹 金小伟 苗元华 张天翼 耿文叶 郭桅 李泳 焦宏远 吕秀齐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