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二)

已有 5981 次阅读 2010-3-18 11:57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回应, 柯石英形成机制, 苏文辉研究组, 稽少丞教授, 学术争鸣

 博主声明:

(1)本博文是应苏文辉教授研究组要求,借用我的科学网博客作为交流平台代为发表的学术争鸣文章。
(2)
本博文的内容苏文辉教授的研究组针对此前嵇少丞教授在其科学网博客上发表的两篇关于柯石英问题所提出的若干质疑以及对前次回应发表后嵇教授所写的两篇回应文章做出的答复。本博文发表的目的是为了就相关问题展开公平、公开的纯学术讨论,希望博友们在评论时就事论事。
(3)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给科学网编辑部增加额外的负担,本文暂时仅允许博客用户(实名)评论,希望大家谅解。
(4)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博友和读者,通过评论、网内短信和留言方式所发表的意见,我都会及时转达给苏文辉教授的研究组,并由他们处理。

~~~~~~~~~~~~~~~~~~~~~以下为正文~~~~~~~~~~~~~~~~~~~~~~

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二)
        —柯石英形成压力的比较标准与分析
最近嵇少丞教授接连发表两篇回应我们的回应(1)1 和回应(2)2, 我们再回应如下。
 
(一)   从两篇回应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了教授有三点悄悄的变化,应当表示欢迎:
(1)   “地表柯石英无需经过板块折返,而可以通过强地震波和/?较大的域应力作用于地表石英而形成时”, ? 处少了一个“或”字,而在方框中把“局”字改为“区”字,见文献3,现在改正过来了。
(2)   把原“简评”中图1的标题“试样中柯石英形成的最小压力(GPa)和温度(ºC) 的关系改掉了,或许表明同意不能把“表观压力”都看成“柯石英形成的最小压力同时把图1的标题改成“柯石英形成试样的实验压力(GPa)和温度(ºC) 条件
(3)   对球磨作用具体形式的理解也在悄悄改变。
 
(二)       关于图1中的数据比较和分析问题
   (1)我们在文献3中指出嵇教授在图1中没有把我们的2.0GPa,320的柯石英形成压力条件4(石英原料经球磨预处理后再用此静压条件合成)绘入图中。嵇教授就用了很大篇幅,列出我们很多“在XRD谱上见不到柯石英的特征谱线,仅见非晶SiO2和α-石英的谱线”的话,并回应说“…….,基于上述所有的原因,所以,“2.0 GPa593 K”的数据未被包括到我画的图中”。 实际上,是你没有看清楚,在你所引的话中,我们从未说产物是柯石英,何来“武断地认为其合成的产物就是柯石英?”又“何需考虑包括到你画的图中?”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为了验证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选择了“表观压力”远离相边界而比己有文献数值都低的条件下,在XRD观测不到柯石英的情况下,再用高分辨电镜探查有无局域柯石英存在,结果我们观测到在2.0GPa,320条件下XRD见不到柯石英的特征谱线,仅见非晶SiO2和α-石英的谱线,但高分辨电镜却发现了尺度为20 nm的柯石英晶格像,结果登在文献4后面的742页图20上,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说该条件是形成柯石英的“表观压力”。说明嵇教授是没有看到,是无意的疏漏,而不是有意删除关键数据,不知不怪。如把该形成条件2.0GPa,320用红色※号标在你的图1中下部,它确是全图最低的数值! 但我们认为2.0 GPa不是形成柯石英的“最小压力”; “最小压力”应是大于“表观压力”2.0 GPa、320℃,而处在2.8-3.5 GPa之间。显然,这个数值是应包括在图1中的。
 (2)嵇教授说“苏文辉等明知有Akella (1979),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Bose and Ganguly (1995),Gasparik (2003)Green (1972); Hemingway (1998)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Mirwald and Masone (1980)]静压实验的结果,但在其文章中为啥不与之比较呢?”那现在就比一比看。
     1) 我们的数据:未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tmil = 0 h)的a-石英; 4.0 GPa,650 C, 30 min,不形成柯石英;
     但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tmil = 15 h,对应中间亚稳态(相)a-石英,转变成单相柯石英,3.0 GPa,650 C,< 1 min。5
2)   选图中BG95: Bose and Ganguly (1995):
       起始原料  a-石英 + 柯石英=1 :1 ; QC12, 2.88 GPa,700 C, 70 h, 获得90 % 柯石英。
 
    如何表述,如何比较??
        嵇教授认为: A.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不能和未球磨预处理的相比而必需直接和BG95比(这个标准是很奇怪的!!)
        B. 只要被比较的数值高过图中的直线,就是提高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而不是降低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
        C. 因为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tmil = 15 h,对应中间亚稳态(相)a-石英,转变成单相柯石英的压力3.0 GPa, 大于BG95的2.88 GPa, 所以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结果提高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而不是降低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这个结论也是很奇怪的!!)
        争 议:我们认为 A. 首先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应先和未处理的相比,这样,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使形成单相柯石英的压力降低了1.0 GPa, 保温时间明显减小,由30min 变成< 1 min。5 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样品,降低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促进了柯石英的形成。
        B. BG95相比,只有在分析清楚条件异同情况下才能比较,不能简单表面地直接比较。嵇教授的比较法和结论是不正确的。
        C. 例如,BG95的起始原料为石英-柯石英(50%),当研究石英变柯石英时,己有的柯石英可起到籽晶的作用,所需压力应较低; 而我们是以纯石英为原料,直接转变所需压力应较高。BG95样品(a-石英 + 柯石英=1 :1)合成产物为90%柯石英,相当于只把50%的石英转变了40%,却需2.88 GPa,700 C, 70 h的条件;而我们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纯a-石英,变成单相柯石英,只需3.0 GPa,650 C,< 1 min。如果要让BG95的合成条件温度降到650 C,估计压力需由2.88升到3.0 GPa以上; 如欲使合成时间由70h缩短到1h, 则压力将会大大超过3.0GPa,从而有可能大过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纯a-石英变成单相柯石英的条件(3.0 GPa,650 C,< 1 min)。如欲使合成时间由70h缩短到1min, 在BG95的2.88 GPa下几乎合不成柯石英。所以,有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样品,仅用1min,3.0 GPa,就合成单相柯石英,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促进了柯石英的形成。这里也看到动态冲击预处理的重大作用及其与静态平衡或准平衡的重大差异,简单比较,容易出问题,特别是,高能机械球磨效果是动态非平衡的。嵇教授把前人静压准静压临界压力数据作为衡量不同情况各种压力,特别是包括高能机械球磨的动态非平衡效果的唯一判据,是不合适的。
    图1中列出的Akella (1979),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Bose and Ganguly (1995),Gasparik (2003)Green (1972); Hemingway (1998)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Mirwald and Masone (1980)]数据,因其样品组成和高压技术等的不同,很少或没能给出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在没有具体分析清楚其异同,也是不宜简单表面地直接比较; 其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是需要仔细寻找的。
     (3)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影响比较,应在完全相同的状态和条件下进行有、无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比较。标准一致的比较,是科学工作者的共识。嵇教授只许把它与不全同甚至完全不同的状态和条件下进行比较,标准不一致,又不作具体分析再比较,显然欠妥。嵇教授一直迥避标准一致的比较。
    总之,我们与嵇教授的分歧是:
(1)   我们认为,石英的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降低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和温度,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是促进柯石英的合成。 而
   嵇教授认为,石英的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提高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是迟缓了柯石英的合成。     结论完全相反!
(2) 分歧源于比较标准的不同。
        我们认为,首先应在完全相同的状态和条件下进行有、无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比较; 然后可在具体分析基础上进行与其它不同条件的样品进行有分析的比较,不能简单表面地进行数值的比较。
        嵇教授认为,不能(不让)进行完全相同状态和条件下的有、无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比较; 应把有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样品直接与图中下部直线相比较,高于直线之上的就是提高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延缓了柯石英的合成; 在直线之下的才是降低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促进了柯石英的合成。
(3) 上述(1)-(3)三种情况的任一情况,都可证明嵇教授的“机械球磨(预处理)提高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延缓了柯石英的合成”的结论是错的。事实很清楚,很容易判断。但是他不肯承认。他曾宣称,《科学时报》帮人抬轿闹出大笑话”,“大笑话”指什么呢?,“机械球磨(预处理)降低柯石英的形成压力和温度,缩短合成时间,促进柯石英的合成”的认识是“大笑话”。 他现在正骑在虎背上。认错了自己岂不成了大笑话!?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这些材料公布,供众博主丶网友评判。
 
    (三) 嵇教授在回应(2)2中花费了很多笔墨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你们老强调比较时要考虑原材料的成分、状态、合成条件的异同,那为什么你们很多地方总和Coes, Science,1953的原材料成分不同的结果相比?”(据其原意由我们编写的),并列举了我们发表论文中的话,并说“白纸黑字,不容抵赖”,“以其矛击其盾”。
 2006年以前我们的工作集中在探索天然地表柯石英的实验室人工模拟合成上,引用对比数据都是入乡随俗,主要以Coes,1953文为准,因为它是板块深折返的根据。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在很多文献中,人们比较合成柯石英的形成压力时往往未注意到石英原材料的状态配比环境合成模式与条件的不同,把仪器观测到的“表观形成压力”4统看作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我们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展报告中申请调整工作计划,把工作重点转向研究多种因素对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的影响,区分许多基本概念,取得的成果发表于论文4 中。我们从入乡随俗引用,发现矛盾,研究矛盾,看清问题,获取结果,到公开发表的过程,白纸黑字”,记录了一件科学研究进程中沿着岖崎小路攀登者们的历史足迹。这些,是潇洒的足迹,我们难以忘怀的足迹,抵赖从何说起?
教授在回应(2)2中,以刚从我们这里拿去的矛,击我们2006年发表论文中引用的盾,实际上是回应对其不经具体分析,也不管是平衡非平衡,把仪器观测到的“表观形成压力”4统看作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简单、表面地作比较的意见,表明坚持冒然得出“球磨提高柯石英的形成压力,迟缓柯石英合成”的结论,但手段并不高明。
本来学术争呜就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探索真理。对以老子天下第一,国中(内) 无人,目空一切的人,如能在关键时刻认识和承认自己的不足,还是能够免除最终被人笑的困境,但是时间不多,勇敢面对自己吧。
 
 (四)当前,地球板块深折返假说,遇到了驱动力,能量守恒,地表柯石英特征,地球深度换算,以及柯石英变成石英的速度等的难题。嵇教授既然是这行专家,务请在最近,一定勇敢站出来,提供充实丰富多彩的科学论据,请勿有负众
 
                     苏文辉研究组     2010-03-17于哈
                                 
 ====================================================================================
参考文献:
1.     对苏文辉研究组回应的回应(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2777
2. 对苏文辉研究组回应的回应(2):
3. 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在“简评《科学时报》两次关于柯石英形成条件的报道”中的问题: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2613
4. 苏文辉,刘晓梅,许大鹏,孙敬姝,张广强,刘志国,禹日成,姚立德,黄喜强,千正 男,隋郁,喆,王巍然,薛燕峰,邢淑芝,柯石英最小静态形成压力与地表柯石英形成新机制及其地学意义. 自然科学进展,2009,159(7): 730-745。,
5. 苏文辉,刘曙娥,许大鹏,王巍然,姚斌,郭星原,刘志国,钟正,一种由α-石英到柯石英转变的新途径. 自然科学进展,2005, 15(10): 1217-1222。
 
 
附件:嵇少丞教授对苏文辉研究组回应的回应(2):《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2613一文有这么一段话:“首先必须指出,嵇少丞教授没有把我们的2.0 GPa,320 ℃的柯石英形成压力条件(石英原料经球磨预处理后再用此静压条件合成)绘入图中。所以,从图中比较,S05-09都在前人结果(直线) 之上,得出了否定“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能使α-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压力和温度大大降低”的结论。现用红色※号把2.0 GPa,320℃标在图中下部,它才是全图最低的数值! 由此可见,嵇教授是在未考虑该数据情况下得出的不正确结论;由此导出的其它结论也是不正确的。删除关键数据,不管有意或无意,都是不应该的
 
现在就让我用点时间点评一下苏文辉等用“红色※号”标出的数据(2.0 GPa,320℃的柯石英形成条件)如何“关键”? 究竟谁在“得出的不正确结论”与“误导读者“?
 
苏文辉,刘曙娥,许大鹏,孙敬姝,张广强,禹日成,姚立德,黄喜强,千正男,惰郁,吕喆, 王巍然,刘志国,王巍然,辟燕峰,邢淑芝(2009, 自然科学进展,Vol. 159 No. 7 730-745)以纳米α-石英与碳纳米管为原始材料,两者按8515的质量比混合,球料质量比151,球磨罐转速为600 r/min, 球磨40小时后,在2.0 GPa593 K40 分钟条件下进行合成,尽管在XRD谱上见不到柯石英的特征谱线,仅见非晶SiO2α-石英的谱线,苏文辉等(2009)还是武断地认为其合成的产物就是柯石英。苏文辉教授领导的研究组既然想要挑战地质学的关键性问题,就必须客观的模拟地质事实及其形成的条件。凡对地质学有些基础知识的人都会认为,苏文辉等上述的实验所用的初始材料和实验条件在自然界——地壳和上地幔中是没有代表性的,所以其结果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苏文辉等(2009)在写《回应》一文时,可能已经忘记他们在2009这篇文章里曾经还写过的话:“……而对于那些在静水压或准静水压作用下的的单质石英完全转变成单相柯石英的‘表现’压力,才是真正反映石英稳定转变成柯石英的Pcos. Min”(即柯石英形成的最小压力,739 页)。既然苏文辉等(2009)实验使用的是双相混合物,而不是“单质石英完全转变成单相柯石英”的过程,其相转变的‘表现’压力并不能代表或真正反映石英稳定转变成柯石英的Pcos. Min。基于上述所有的原因,所以,“2.0 GPa593 K”数据未被包括到我画的图中。
苏文辉等在《回应》中硬要将自己未经证实的双相混合物中柯石英“2.0 GPa593 K”的“形成条件”与前人“单质石英转变成单相柯石英”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得出的不正确结论,由此导出的其它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苏文辉研究组这么做,“不管有意或无意,都是不应该的。苏文辉研究组这么做,不正是”不考虑实验原材料的成分、状态、合成条件”,“不经具体分析和区分,也不管是平衡非平衡、热力学还是动力学,把仪器观测到的“表观形成压力”统统看作柯石英的“最低”形成压力,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简单、表面地作比较,冒然得出的结论”吗?
 
在“简评《科学时报》关于柯石英形成条件的报道“(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792)博文中,我曾说道:“在一系列论文中,苏文辉教授的研究组宣称, 他们的实验证实高能机械球磨能使α-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压力和温度大大降低。然而,详细地将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前人静压实验的结果 [例如,Akella (1979)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Bose and Ganguly (1995)Gasparik (2003)Green (1972); Hemingway (1998)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Mirwald and Masone (1980)] 比较后不难发现,苏文辉研究组的宣称与事实不符,故以上述宣称为基础的相关结论亦不成立”。
对上述责疑,事实根据俱全,白纸黑字,不容抵赖。苏文辉研究组在《回应》”中想赖是赖不掉的,利用“回应”抵赖,只能“错上加错”。现在,就让我引他们自己公开发表的“论文”中的段落来说明这个问题,也就是以其矛击其盾。
苏文辉 刘曙娥 许大鹏 王巍然 姚斌 郭星原 刘志国 钟正2005)在“一种由α-石英到柯石英转变的新途径”(《自然科学进展》第15卷第10期, 12171222)中写道:“从本文的柯石英合成条件(即机械球磨后)看,其压力与温度(3.0 GPa923 K)比文献【1】(即Coess, Science, 1953, 118, 131-132)的压力和温度(3.5 GPa7731073 K)低的事实看,作为一种可能的地表柯石英的形成机制,如果沿袭传统的板块折返假说,这里的合成压力和温度比过去的条件【1】低, 所推测的板块俯冲深度和地表柯石英的出产深度应比过去推测的浅约20 km”。
类似的断言在苏文辉等(2005)“论文”的Abstract Conclusions又反复强调,例如,“静高压合成柯石英的压力和温度的实验条件是提出地球板块折返假说的基础。然而, 静高压没有反映局部碰撞和剪切应力的因素。本文考虑了这些因素, 提出了一种利用高能机械球磨与静高压相结合的, 可以模拟地表柯石英合成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发现了存在一个机械球磨时间阈和一种由机械碰撞引起的α-石英中间亚稳相, 其静高压致晶化成柯石英的条件为3.0 GPa, 923 K, 小于1.0 min。沿袭传统的板块折返假设, 对应此条件的板块俯冲深度应比Coes的结果浅20 km”。
刘曙娥许大鹏 刘晓梅 苏文辉 薜燕峰 孙敬姝 2006,高压物理学报, Vol. 20 (2), 163-171)在地表柯石英的实验室模拟合成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一文这样写的:“高压合成柯石英的压力和温度的实验条件是提出地球板块折返假说的基础, 然而, 静高压没有反映局部碰撞和剪切应力的因素,考虑这些因素, 提出了一种利用高能机械球磨与静高压相结合的、可以模拟地表柯石英合成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发现了一种由机械碰撞引起的α-石英中间亚稳相, 其静高压致晶化成柯石英的条件为3.0 GPa923 K、<1.0 min。如果沿袭传统的板块折返假设, 对应此条件的板块俯冲深度应比Jr. L. Coes的结果浅20 km”。刘曙娥等(2006)的文章与苏文辉等(2005)文章几乎一样。
孙敬姝 刘晓梅 许大鹏 苏文辉 张国强 王德勇 王德2006,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27, No.11, 2022-2025)在“高压变质二氧化硅矿物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写道:“根据高能机械球磨与地球板块碰撞之间具有的碰撞局域性和剪切应力相似的特点, 采用高能机械球磨和静高温高压技术, 以α-石英与石墨混合粉末为原料, 提出了人工合成地表柯石英的一种新方法. 利用高能机械球磨制备了α-石英和石墨纳米非晶混合粉末, 其高温高压合成柯石英的最低条件970 K3.7 GPa”。
苏文辉,刘曙娥,许大鹏,孙敬姝,张广强,禹日成,姚立德,黄喜强,千正男,惰郁,吕喆, 王巍然,刘志国,王巍然,辟燕峰,邢淑芝(2009, 自然科学进展,Vol. 159 No. 7 730-745)在“柯石英最小静态形成压力与地表柯石英形成新机制及其地学意义”文章有说:“利用经过6 h 高能球磨后具有中间亚稳相麟石英的α-石英粉末样品,进行静高压合成…….形成单相柯石英(……)的最低条件3.0 GPa 970 K,最低的合成时间为1 min,最低合成压力与文献【12】的3.0 GPa一致,比Coess3】的低0.5 GPa733734 页)。
739页,苏文辉等又写道:“由于石英出现了从晶态向非晶态转变的中间亚稳’(‘’), 可以降低柯石英的Pcos. Min (即形成柯石英的最小压力), 比静水压或准静水压下的柯石英Pcos. Min约低0.5 GPa, Pcos. Min 3.0 GPa附近(见文献【12】及本文前面提供的数据)”。同一页上,苏文辉等还写道:……而对于那些在静水压或准静水压作用下的的单质石英完全转变成单相柯石英的”表现“压力,才是真正反映石英稳定转变成柯石英的Pcos. Min ,这时,压力正是落在石英-柯石英P-T相平衡图上的柯石英稳定区的相边界上,如上面所述,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Pcos. Min 应为3.03.5 GPa”。在740页上,苏文辉等接着写道:“因此,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石英-柯石英的Pcos. Min 的变化不会太大”。“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已有的数据,石英-柯石英的Pcos. Min 处在2.83.5 GPa范围是比较合理的”。
-
苏文辉等(2009)在735页还写道:“纳米SiO2原粉在2.0-3.3 GPa593-1473 K条件下晶化成六方a-石英单相,没有柯石英生成;在3.5 GPa593 K时晶化成a-石英单相;863 K时晶化成a-石英和柯石英混相,主相为a-石英;1073 K以上晶化成柯石英单相。在3.9 GPa463 K时纳米SiO2没有晶化,仍保持非晶态;523 K时晶化成a-石英和柯石英混相,593 K以上晶化成柯石英单相。而在4.2 GPa压力下,纳米SiO2晶化成柯石英所需的温度更低,463 K就变成单相的柯石英。这里,对纳米SiO2粉体为起始原料,不用任何催化剂的情况,在4.2 GPa463 K下就能得到单相的柯石英,得到了比以往文献报道都低的柯石英最小合成温度。同时也给出了最低合成压力为3.5 GPa,所需的最低合成温度为863-1073 K的形成条件。这时,纳米SiO2晶化成单相的柯石英”。“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2.0 GPa1073 K温压条件下得到的样品是含有某种亚稳相的a-石英,尚未形成柯石英;但在3.9 GPa593 K下才合成了单相的柯石英”。
上面这些文字正是出于苏文辉等人的手笔,其叙述明显地与苏文辉等在《回应》一文“2.0 GPa, 320℃才是柯石英形成的最低条件”的说法自相矛盾。
苏文辉等的柯石英合成压力与温度(3.0 GPa923 K)比前人[例如,Akella (1979)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Bose and Ganguly (1995)Gasparik (2003)Green (1972); Hemingway (1998)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Mirwald and Masone (1980)]静压实验的结果还高,比较表明,苏式机械球磨作用对柯石英合成压力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此外,Coes1953)使用的材料是硅酸钠和磷酸氢二氨在静压3.5 GPa、温度750 ?C保压保温15个小时合成了柯石英。而苏文辉等使用的是被Fe污染的石英粉末,两家的初始材料不一样,实验结果怎好相互比较呢?苏文辉等明知有Akella (1979)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Bose and Ganguly (1995)Gasparik (2003)Green (1972); Hemingway (1998)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Mirwald and Masone (1980)]静压实验的结果,但在其文章中为啥不与之比较呢?
由此可见,苏文辉研究组的《回应》一文,有些弄巧反成拙了。到此,读者不难看出谁“应该”、谁“不应该”,谁“科学“,谁“不科学”了。
1. 柯石英形成试样的实验压力(GPa)和温度(ºC) 条件。苏文辉研究组的实验结果(S05-09)与前人静压实验得出石英-柯石英相变边界的比较。A79 Akella (1979)BB82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 BG95Bose and Ganguly (1995)Coes53Coes (1953)G03 Gasparik (2003)G72: Green (1972); H98Hemingway (1998)HT94: Hirth and Tullis (1994); KK64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MM80Mirwald and Masone (1980)。红点数据是有问题的、未经证实的,苏文辉等(2009)以纳米α-石英与碳纳米管为原始材料,两者按8515的质量比混合,球料质量比151,球磨罐转速为600 r/min, 球磨40小时后,在2.0 GPa593 K40 分钟条件下进行合成,在XRD谱上见不到柯石英的特征谱线,仅见非晶SiO2α-石英的谱线。苏文辉等球磨预处理的单质石英向单相柯石英转变的压力条件都高于前人在静压下确定的临界压力条件,说明所谓“苏式球磨降低柯石英形成压力”不成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04023.html

上一篇: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下一篇:面对科研,研究生们安什么“心”?
收藏 IP: .*| 热度|

8 刘全慧 王伟 诸葛淑媛 陈儒军 王修慧 苗元华 赵福垚 丛远新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