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国产科研仪器还“欠”什么? 精选

已有 6603 次阅读 2010-1-31 02:06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政策, 技术, 国产, 科研仪器, 欠缺

      在我前面已经写过的一系列关于国产科研仪器的博文【1~4】中,讨论过国产仪器面临的牵引的匮乏、经费的短缺以及在认知和基础方面的浅薄,在这篇博文中,我想再深度分析一下国产仪器还“欠”什么,也算作为这个系列博文最后的总结。

      国产科研仪器,特别是具有原创性的国产科研仪器,为什么会呈现一种千呼万唤难出来的尴尬局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在我前面所作的的“牵”、“钱”和“浅”的分析可以是答案的一部分,但归根到底,不能回避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欠账太多了,多的一时还不完,各种原因形成的漏洞缺口也太大了,大的难以补上。所以,这里才要说说“欠”字。

(一)欠政策

       所说的欠政策,是指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一个具体的单位甚至课题组层面,都欠缺一些合理、稳定的对仪器研发各种的激励政策。前面博文的回帖里曾有老师说到政策的问题,目前的考评和奖励体系中,基本没有涉及自主研发仪器的工作量如何换算、该给发多少奖金等内容。这种对国产仪器自主研发的激励政策的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科研人员除非必须或者自己本身痴迷于仪器的改进和研发,否则基本上不会对仪器的自主研发感兴趣。不愿意自己做,要用仪器就只好斥巨资采购现成的商业化仪器回来做研究了,当然,这种研究在特色和原创性上会大打折扣。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办法就是要开始重视仪器的自主研发,特别是具有原创性的仪器研发,以后应该把仪器自主研发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明确地列在科研项目的考评指标中,有些本来就侧重仪器开放的项目应该要求必须由自主研发的仪器作为成果,另一些则可以在考评时把自主研发的新型仪器和研究方法在成果中的权重加大,以此鼓励仪器的研发。单位制定对员工进行考评和奖励制度时,应该明确列入新仪器开发和改进方面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以及相应的奖励规格等条款,这样才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科研仪器的研发中来。

(二)欠投入

        说到投入主要是钱的问题,这在前面的博文平【3】中已经专门讨论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三)欠基础

        所说的“欠基础”,说白了就是底子薄!我国在工业技术基础方面还很薄弱,难以支撑那些能突进到科研最前线的高精尖科研仪器的研发,主要表现在基础材料和器件的质量不够好,有的甚至根本还没过关。这些材料和器件用在普通的民用技术中时,由于使用条件并不太苛刻,对各种技术指标的要求也相对宽松,所以有些问题并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可这些材料和器件一旦用于高端的研究型仪器,就很难保证这些仪器的技术指标能够达到科学研究所必须的水平了。有时虽然可以通过“优中选优”选出最合适的材料和器件,但代价很高,制造出来的仪器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因此这类仪器很难被产业化大量生产和使用。另一类薄弱的基础则是指理论基础,目前做仪器研发的人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理论水平方面通常低于那些要用仪器做研究的科学家,这样难以对仪器的原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自然也就难以指望他们能迅速形成新的设计例如;此外,由于大学的分科教育体制,很多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也影响了他们对仪器的研发能力的提升。

(四)欠核心

      由于基础薄弱,根基不牢,所以很多仪器的核心技术并没有被很好地掌握,导致目前我国很多仪器的核心部件实际是进口的国外产品。这种利用产自不同国家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仪器的状况在全球化时代虽然可以算是正常的现象,但其中有一些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却仍自我标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货精品,则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行为了。实际上,科研仪器如果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是难以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的,更无法在科学界获得良好的口碑。

(五)欠信心

        正是由于前面提及的基础单薄和核心技术欠缺的原因,所以国产仪器的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往往都缺少足够的信心。生产者对原材料和器件没信心,对自己的产品也没信心。销售者在向用户推销时更喜欢炫耀他所卖的仪器里面有哪些部件完全是进口的,仿佛进口的“标签”就是高质量高性能的保证书一样,却对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没有足够的信心。许多使用者也对国产仪器缺乏信心,不愿意采购和使用。

(六)欠火候

        进行科研仪器研发的人不但需要由较高的理论水平、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要有极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其中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很多时候就直接表现在是否有足够多的研发工作经验。如果经验也不够,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去做这种仪器研发工作的“火候”还不到,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和历练。

(七)欠人气

         所说的欠“人气”,就是指缺少一些真正理解国产科研仪器研发工作的意义、并能够自觉地支持这方面工作的人。这个“人气”的“人”并不仅限于主管的领导,更多的时候却是包括整个研发队伍在内的人大都不赞同作自主研发,即使不反对,他们通常也不会积极协助做仪器研发的人,所以说还缺少“人气”。

(八)欠合作

       一件复杂的研究型仪器的研制工作具有多学科背景,往往不是一个“天才”或“通才”自己就能轻易搞定的,而是需要一个一定规模的团队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开发工作,这个团队的成员之间应该具有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他们之间应该开诚布公地开展合作,努力把仪器的研发工作做好。合作当中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闭门造车,而把仪器的研发工作真正做好。

       总之,这些欠缺如果都有幸能在国产仪器的研发中逐渐弥补好,那么新型的国产原创性仪器的研发是可以指望的,以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手段的使用为基础的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才有可能被做出来。

参考:

【1】吕喆: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442

【2】吕喆: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447

【3】吕喆: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426

【4】吕喆: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07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291518.html

上一篇:点击二十万,发个帖纪念
下一篇:“责”与“任”
收藏 IP: .*| 热度|

16 武夷山 李世春 诸葛淑媛 陈儒军 杨秀海 盖鑫磊 苗元华 柳东阳 张天翼 申瑞杰 鲍海飞 李泳 姜琛昱 丛远新 侯振宇 zhj71626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