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焕中医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ihuanzhong

博文

酒还是不喝为妙 精选

已有 20071 次阅读 2018-8-25 15:1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前天(2018823日),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Emmanuela Gakidou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以“全球疾病负担2016年酒精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Lancet发表了题为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的研究报告http://dx.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310-2。相信这项研究的结论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酒习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过量饮酒的直接和间接危害路人皆知,关于这个问题不存在争议。然而,关于小量饮酒对于人类健康某些方面的影响,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声音,而这些不同的声音都源自不同的大型医学研究的严谨结论。因此,Gakidou等人对19902016年间195个国家和地区1595岁人群的饮酒量、酒精相关死亡以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进行研究,以期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劝导人们远离酒精。

Lancet论文总共分析了694项基于个体和人群水平饮酒量的数据以及592项有关饮酒风险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探讨当前饮酒者饮酒量、戒酒率、酒精消费分布(每10克乙醇为1个单位)与酒精所致死亡和DALY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说明问题,Lancet论文在以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作出了如此几个改进:首先,调整酒精销售估量以弥补游客消费和未记录的酒精消费量;其次,对23项与饮酒相关的相对健康风险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再次,开发一种新的方法来量化饮酒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体健康总体风险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2016年酒精是造成人口死亡以及DALY的第7大因素,分别占女性和男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的2.2%6.8%。对于1549岁人群,饮酒是首要的危险因素,分别占女性和男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的3.8%12.2%;分别占女性和男性DALY2.3%8.9%。在此年龄段中,导致死亡的3个主要原因是结核病(1.4%)、道路交通事故(1.2%)和自残(1.1%)。对于50岁及以上人群,癌症则与酒精相关死亡密切相关。在2016年酒精所致的死亡中,癌症在女性和男性死因的构成比分别为27.1%18.9%Lancet论文的结论非常明确:饮酒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构成了对人类健康的严重损害。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全因病死率和发生癌症的风险随即显著增加。

 



应该指出,对于一个医学问题的认识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今年4月份,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酒喝多少为最佳?”的科普文章,基于多项临床研究的证据指出,小量饮酒能够降低冠心病和中风的患病风险,还能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直到今天,这些结论仍然是成立的。事实上,Lancet论文本身也发现小量饮酒对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只是这些保护作用在考虑到所有的健康风险之后就会被抵消。

Lancet论文最大的优势是纳入研究的人口众多,其证据级别是以前的研究所不能比拟的。全文共计21页,仅是陈述“全球疾病负担2016年酒精研究协作组”的成员姓名及其单位名称、贡献、利益冲突、以及志谢等的篇幅就占去8页多。可见,众多的研究人员为这一项工作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其结论是十分可靠的。Lancet论文强调consuming zero standard drinks daily minimises the overall risk to health,意思是说,酒喝多喝少对于身体健康而言都是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修订相应的政策以控制酒精的消费,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降低人口总体酒精消耗量上。

综上所述,酒还是不喝为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9342-1131089.html

上一篇:强烈建议肿瘤患者不放弃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
下一篇:不提供无偿医疗咨询意见
收藏 IP: 114.244.145.*| 热度|

29 黄仁勇 徐耀 郑永军 黄永义 唐小卿 刘全慧 朱志敏 徐义贤 高建国 文端智 张华容 付启超 李帮建 杜培鑫 李文浩 梁红斌 冯大诚 李剑超 许培扬 王启云 李学友 梁庆华 李久煊 刘东坡 王春阳 王金龙 梁驹 姬再良 zjzhaokeqin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