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同行评议”的永远难题:怎么评?谁去评?

已有 3372 次阅读 2020-12-27 14:4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恐惧的是,把谬误当成真理。

进而

真诚地捍卫谬误,真诚地仇恨真理。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同行评议”的永远难题:怎么评?谁去评?

                   

一、“同行评议”与“历史检验”

   同行评议,是指在论文发表、基金资助等学术活动中,由一个或更多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价,来决定论文发表、基金资助等结果的活动。

              

   与同行评议相关的另一个活动是历史检验

   二者都是对科技成果价值的评价。差别在于:同行评议一般是少数人主观的、短时的评价,其时间范围常在天、月的尺度。历史检验通常是人类的客观实践,其时间范围常在月、年、十年、百年或更长的尺度。显然,只有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科技成果或劳动的真实价值。

        

科技评价,建议:

同行评议”和“不评议”的有机结合

140116zhekk0nizkj2hkbk.jpg

                

   参见上图,不论采用那种划分,都大体上是一种从“未知”→“已知”的变化趋势。

   显然,在靠近“未知”的地方,应该淡化同行评议;

   相反,在靠近“已知”的地方,应该强化同行评议。

                     

二、“同行评议”的永远难题:怎么评?谁去评?

   此难题无解!

   因为: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级阶段上升到较高级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孔子说:“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十三·二十四) 

   白话译文:“最好是一个乡的好人都称赞他,一个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从2001到2018年长达十七年间500人次(量级)的“同行评议”,并没有阻挡安韦萨(Piero Anversa)。

    人生苦短,能有几个“十七年”?!

   80人次(量级)的同行评议,而且包括 Nature、Science、Physical Review 这些顶级期刊的同行评议,并没有阻挡舍恩(Jan Hendrik Schon)。

    包括 Nature、Science、Physical Review 这些顶级期刊的同行评议!

  

   奥兰斯基(Ivan Oransky, Retraction Watch)认为:“学术不端问题源于人性的缺陷,所以很难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制度建设来尽量减少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当然还有1947年出版的“普朗克科学定理”。

             

三、增加对“长期检验证实”研究结果的再评价机制

   即,后补或追认以前研究结果的实际科技价值。

   探索落实“早发表,晚评价”的具体措施。

        

   诚如冯端院士在《冯康的科学生涯 ——我的回忆》里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247243.html

   “对创新成果进行正确评价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即使是享有盛誉的诺贝尔奖,也遭受许多人的议论。而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经过时间的淘洗,问题就看得清楚了;昔日曾获高奖的项目,今天看来,有些尚保留其价值,有些已有明日黄花之感。‘岁寒,然后而知松柏之后凋也’,信然。”

            

推荐阅读:

[1] 人民网,2013-07-21,刘道玉:无人能答的“钱学森之问”

http://edu.people.com.cn/n/2013/0721/c1053-22266069.html

   “8年了,‘钱学森之问’有人回答了没有?”日前,“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80岁高龄的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说:“还没有人来真正回答(这一问题)!

[2] 人民日报,2000-05-02,第5版,丁肇中: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

http://data.people.com.cn/rmrb/20000502/5

http://edu.people.com.cn/n/2013/1230/c1053-23978650.html

[1] 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日本学界认为,日本研究水平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而提升,现在有不少尚未斩获诺贝尔奖的重要研究成果,意味着“诺奖热潮”将持续一段时间,但这一热潮最终会“冷却”。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踏实从事基础研究而且,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200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4] 武夷山,2020-12-26,《布什报告》发表75周年之际,美国科学院展望下一个75年的美国科技政策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64203.html

[4-2] The Endless Frontier:The Next 75 Years in Science(无尽的前沿:科学的下一个75年

https://www.nap.edu/read/25990

https://www.nap.edu/read/25990/chapter/10

   science is also a positive-sum game, not a zero-sum game. People can get ahead without other people losing ground.

   科学也是正和博弈,而不是零和博弈。一些人可以跑在前面,但其他人不会没有地方。

[5] 特稿:学术不端是怎样的一种全球麻烦,2019-02-17 15:09:53,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7/c_1124125941.htm

[4-2] Retraction Watch, Blog

https://retractionwatch.com/

   Retraction Watch is a blog that reports on retractions of scientific papers and on related topics. The blog was launched in August 2010 and is produced by science writers Ivan Oransky and Adam Marcus. Its parent organization is the Center for Scientific Integrity.

[6] 中国科学报,2020-12-22 第5版 大学周刊,“凭实力不如有靠山”当休矣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2/359623.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5453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各种重大项目、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可就是缺少有“灵魂”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问题的根源主要不在科研人员身上。

   事实上,国内类似的重大假冒科研“成果”,都经过一层层严格鉴定评审,评委也都是国内顶级专家,可为何一次次都无法识破?这与国内顶级“学术大牛”的绝对权威不无关系。即使“学术大牛”主观上没有什么问题,但长期忙于行政事务和应酬交际,对专业核心知识和前沿状况可能已经生疏,还以学术权威自居,很容易被学术不端者甚至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

[7] 科学出版社,2020-12-18,陈运泰院士:中国科学家要有“期刊因我而出名”的精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263082.html

   当然,优秀的成果还要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有些不符合主流观念、不符合一般认识的成果可能在最初并不受人待见,在若干年之后才被证明是正确的。从科学发展历史看,优秀的成果发表在一般刊物上也很常见,例如有关“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在提出之初因为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很难在大刊上获准发表,只能发表在一般刊物上,而如今与板块构造理论相悖的论文也不容易在大刊上发表了。此一时彼一时,这也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

[8] 科学网,2012-11-13,陈霖院士:越是原创性思想越易遭到质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1621.shtm

          

相关链接:

[1] 2020-01-12,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要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897.html

[2] 2020-01-14,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要点)(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211.html

[3] 2020-06-23,破除论文“SCI至上”:到底要不要论文?要什么样的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9051.html

[4] 2020-10-01,谁是原创的敌人?谁是原创的朋友?这个问题是原创的首要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52865.html

[5] 2020-08-01,破除论文“SCI至上”:[历史]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6] 2019-11-20,感谢《科技中国》张主编给刊出“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7] 2019-12-06,同行评议“不靠谱”的本世纪一些典型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9027.html

   17年间500人次(量级)的“同行评议”,并没有阻挡安韦萨。

   80人次(量级)的同行评议,而且包括这些顶级期刊的同行评议,并没有阻挡舍恩。

[8] 2019-12-02,[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热门)“同行评议”的永远难题:怎么评?谁去评?.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4398.html

上一篇:[随感] 日本1979版《排球女将》里的哲学
下一篇:[郑重说明] 俺不是叶公,俺不好龙!(兼谈“原创”)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27 刘用生 许培扬 檀成龙 朱晓刚 刘立 张士宏 张学文 李学宽 秦四清 刘炜 范振英 谢力 尤明庆 武夷山 曾杰 李东风 张忆文 杨学祥 孙颉 王安良 苏保霞 宁利中 晏成和 陆仲绩 梁洪泽 郑永军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