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研究型大学演化 精选

已有 4488 次阅读 2021-5-14 17:3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事出有因,研究大学的出现亦如此。

我一直坚信,大学类似一个有机生命体,会在环境突变中,寻求自我适应环境与生存机制。当环境积累到一点,个体变异会体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一定要从环境和个体突发事件两个方面来考察研究型大学的演化脉络。

目前公认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是1810年德国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与欧洲大学相比,德国大学出现得较晚。1348年的布拉格大学是的德意志帝国的第一所大学。到了18世纪末,已经上升到42所大学。这些早期大学,并不创造新知识,加之招生人数有限,社会影响力难以普遍提升。如果没有社会变革,这些早期大学会一如既往地慵懒下去,成为社会的边缘结构。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其实非常常见。

17-18世纪,是欧洲思想的重要发展期。以法国巴黎为中心产生启蒙运动,该运动最核心的内容是反封建和发教会,为整个欧洲带来新的思想和思维环境。18世纪中叶,德国的启蒙运动达到高峰。

我们不免会问,既然法国是这次启蒙运动的领导者,为什么在法国没有率先出现研究型大学?

关于这个问题,必须要更加直接面对当时德国社会的整体环境。1807年,普鲁士军队被拿破仑的军队打败,签署了《提尔西特合约》。普鲁士的大块领土被割让,法军进驻首都柏林。世间万物万事,都具有两方面特征。关了一扇门,就会开一扇窗。

从精神层面上,普鲁士要奋发图强,要建立新型的教育体系。在人员上,被割让地的大学老师供了充足的初始师资,使重建大学有了人员保障。在建校原则上,洪堡的理念进一步确保了研究型大学的诞生。

一种新型大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精神。

何为大学?和同期职业技术学校的区别在哪里?

洪堡认为,大学有两重任务:探索科学、提升个性和道德修养。而纯科学刚好是完成精神和道德修养提升的天然手段。“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清晰地表明科学与陶冶情操的关系。只要从事真正的科学,修养提升就会达到。这一点不只适用于教师,对学生也成立。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科研与教学统一。让学生在追求科研的道路上学习,而不只是深入书本体系。洪堡还认为,大学应该不要受到外部功利环境影响。国家不要对大学施加太多管控。大学不必直接反应国家需求。只要大学办好,成长好,自然就会服务于国家。因此,在大学内部,要实行学术自由,学习自由。让真正喜欢科研的人,在大学中开花结果。

这些思想,在19世纪出显得光华耀眼。让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和实践方法合二为一,那就是自由的纯科研引导!

这种思想随之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

是因为这种思想自己美妙吗?肯定不是,是因为它的实际效果超出了预期。

在此,我们不得不说,科研型大学与人类科学之路正好同步,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人类科学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正面反馈。

18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发生,人类的创造力井喷。研究型大学刚好可以匹配这种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与需求。那些看似没有直接用处的基础科研,显示出了强大的后续生命力。在实践上,证明了研究型大学的实用。这也正是其后各个国家对研究型大学趋之若鹜的最重要原因。

大学脱离世俗,但是却真正地推动了世俗社会的发展。

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科学方面,21世纪后半程以来,科学理论出现了某些停滞现象,技术则蓬勃发展。虽然强调了基础科研的重要性,但是,在无法逾越的科学屏障面前,学术作为整体,有些偏离。

在大学发展方面,其规模和内容逐渐拓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巨型大学显示出了强烈的生存需求,变大,变强成了其追求的目标,而大学的精神则一直在徘徊,并逐步向实用型转化。

在资源需求方面,现代研究型大学变成了一种非常耗钱的组织。尤其对于那些需要国家大额投资的研究型大学,其社会责任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在推进社会技术发展的即时需求面前,往往会埋没大学的最初精神追求。

我们可以想象,现代社会的研究型大学需要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甚至有学者提出大学要消亡的这一论断,细品,也有些道理。

现代社会,科学占据了主导,而对精神层面的发展则相对偏弱。大学向实用型转化,看似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

一切都是适者生存!

传统研究型大学的部分作用正在被巨型公司和各类研究院所取代。大学当然可以基于基础研究发展,公司则发展前沿技术。研究型大学剩下的科研空间则就随之变为:1)花大钱的基础科研;2)花时间的基础科研;以及3)某些方面的技术突破。

硅谷为科研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本。大学作为公司的起步器,与外围大公司形成更大的联合体。大学不再是独立的大学,大学更推崇对社会的强力推进。

我们不免要问,既然硅谷大学模式非常成功,那么这些大学还需要转型吗?为什么我们要提出新型研究型大学?

大学转型是必然,只不过美国的大学面临的生存环境与我们的不一样。美国科研型大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可以保持学术领先,它的生存压力来源于科学停滞与新技术的影响。不过,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出要大规模变化的需求。

而我们国家的研究型大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科学方面,难以做出世界一流的前沿科学;在技术方面,也缺乏持续的体系化机制,促进技术全面发展。适逢去全球化浪潮,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已有的大型科研型大学难以迅速适应新的模式,它无法满足低成本高效率,规模适中,方向性强的需求。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学,必然包含以上的特征,小而精,低成本高效率,针对国家需求而作先锋。在这个前提下,会对大学的师资、管理、服务等等各方面提出新的需求。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大学发展经验。这样的大学,师生必然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让科研成为大学领头羊,科研以至修养,并达到科教统一的境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286552.html

上一篇:科学在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作用
下一篇:学术自由的含义
收藏 IP: 14.150.135.*| 热度|

21 武夷山 刘山亮 刘炜 杨顺楷 黄永义 曾杰 黄玉源 周忠浩 梁洪泽 李毅伟 刘浔江 钟定胜 李陶 王立新 晏成和 李剑超 张明武 王安良 姚伟 郁志勇 冯圣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