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guo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文

H指数是怎么回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有 50446 次阅读 2015-1-23 10:29 |个人分类:学习心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关于自然科学一等奖闹得沸沸扬扬, 引发了连绵不断的争议。在争议里面提到了H指数,说ZYXH指数是5,那么H指数是怎么回事呢?

     本人知道H指数也就是前几年的事情。那是在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时,一个是IEEE Fellow的老外与我聊天。当时他问我,What is your H-index?  我听得一愣,当时想这个H指数是什么?为何老外对这个感兴趣。会后赶紧上网搜了一下,才明白H指数敢情是这么回事:

      H指数,英文h-index ,又称为h因子(h-factor),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某人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其计算方法非常简单,例如,某人h指数是25,这表示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5次的论文总共有25篇。一般认为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

  H指数最初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Hirsch)在2005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h指数被认为是对先前众多衡量指标的一大改进。先前的衡量指标都倾向于关注科研人员在其发表论文的期刊(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小),因而,它们都假定作者的贡献等同于期刊的平均值。如果一位科学家的出版成果以它们被引生命周期的数字进行排序的话,那么h指数就是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指每篇论文至少被引了h次的h篇文章。

    H指数被提出后,就快速赢得了广泛认同,成为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新方法。其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h指数概念简单、易于计算,但同时对科研人员的长期累积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又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评估。这次就有学者建议计算机学会设立H指数数据库,编制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论文被引数最前10名的排行榜。看来H指数有愈加流行的趋势,这是由于大家认为与影响因子比较,H指数能从总体上更客观地评价科研人员的水平。影响因子更多地是对期刊的评价,而H指数则兼顾了科研人员的论文被引次数和数量。

    但是,也有人质疑h指数,主要是有这么几个方面:

(1)H指数是对科研人员的迄今为止发表的全部论文计算的,这些全部论文代表了该人的学术声誉,但对全部论文中的被大量引用的某一篇或几篇论文并不敏感。

(2)H指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研人员的学术生涯时间,这也就意味着h指数对于从事学术生涯时间大致相同的科研人员之间才具有比较意义;

(3)H指数是学科领域相关的,例如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期刊SCI的比例小,而生命科学和医学则高很多。因此,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h指数没有太多可比性。

(4)H指数没有考虑作者的实际贡献。例如作为一个研究团队,每个团队成员在所发表的论文上均有署名,则这个研究团队的所有人员的H指数是一样的。

先不考虑H指数的合理性问题,这里先说下如何确定一个人的H指数。通常用Web of ScienceScopus,或者Google Scholar来检索论文,将检索到的某人发表的所有论文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序,往下核对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那个序号减去1就是H指数。由于不同的检索数据库收录范围不同,算出来的某人的h指数常常不一样。这三个里,更多时候Google Scholar给出的H指数最高。例如本人在ISSRE 2005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在Google Scholar上查到被引用次数是82次,但该论文WOS数据库里没有收录,自然不会有被引用次数了。由于Google Scholar在墙外,访问比较困难,而大多数国内研究机构订购了WOS,这里就以WOS为例介绍下确定一个人的H指数的过程:

 一般从图书馆的链接进入WOS在查询界面中,AUTHOR栏输入要查询作者的姓名,并在address栏输入地址,开始搜索:

 

   在搜索结果的界面上面,选择按引用从高到低排序,然后点击右边Create Citation Report,

 

 

在得到引用结果报告里,勾选不是该人的论文(Use the checkboxes to remove individual items from this Citation Report  )。点击 ,就会得到最后的引用报告。
 
 
 

右边会显示出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去除自引后的被引次数(即他引次数)等等。最后一行就是H指数。

 

   不妨按上述方法检索下感兴趣的人的H指数,同学科的比较下。乔治·赫希教授指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学家要获得永久教职(副教授),H指数一般为10到12,晋升为正教授则大约为18。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的H指数一般在15到20,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则一般在45或更高。

   但计算机学科是工科,与理科不同,我想H指数应该偏低。如果中国计算机学会也能给出对国内高校的教师这样一个统计结果,在学科评估时还是可以参考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3425-862010.html

上一篇:小经验:如何查询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下一篇:图像语义分析
收藏 IP: 211.100.31.*| 热度|

2 彭真明 gaoshannank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