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g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gu

博文

荧光上上转换纳米粒子做近红外荧光探针

已有 13754 次阅读 2009-12-3 18:3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由于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上的需求,光学成像技术在生物成像的应用方面发展迅猛,各种新手段、新材料、新方法不断涌现。近年来,随着各种功能强大的荧光探针的快速发展(如半导体纳米粒子、荧光蛋白、荧光有机分子等),光学成像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生物体内成像研究。但是,由于需要光作为成像的信息源,生物组织对光的高散射和高吸收成为制约光学成像技术在生物体内成像的主要障碍。一般来讲,生物组织对可见区(350-700nm)和红外区(>1000nm)具有最强的吸收。相反,生物组织对近红外区(650-1000nm)光的吸收最少,因此近红外光可以穿透生物组织的距离最大。采用近红外荧光探针可以对深层的组织和器官进行探测和成像,这是可见区荧光探针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在设计新一代荧光探针时必须考虑如何将探针的激发光和发射光调控到近红外区。

迄今为止,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种类非常有限,几乎全部属于有机荧光染料,而有机荧光染料作为生物体内荧光探针有很多缺点:第一,有机荧光染料容易被光漂白,不能长时间使用;第二,有机染料不适合同时多色成像,大多数染料只能被特定的波长有效激发, 需要多个激发光源才能实现多色显示;第三,激发和发射波长不够稳定,容易随周围环境(如PH、温度等)而变化。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人们正在发展用无机荧光纳米半导体粒子(量子点)来作为新一代荧光探针。与有机荧光染料相比,量子点具有很多优势:首先,量子点具有宽带吸收峰和很窄的发射峰,通过控制粒径可以得到从紫光到近红外的各种发光;其次,具有很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发光稳定,不易被光漂白;并且,量子点容易实现修饰,可以在表面修饰各种有机分子和生物分子,进行生物检测和成像,一个量子点还可以修饰很多靶向分子。目前,发射近红外光的CdTe CdSHgSCdSe量子点已经作为近红外荧光探针应用在近红外生物细胞和组织成像研究上。然而,目前采用的这些量子点在生物成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量子点的毒性,如量子点中含有的Cd, PHg等均对生物体有很大伤害。此外,量子点需要高能量的紫外或近紫外光激发,在采集荧光探针信号的同时,生物组织在高能量光源的激发下的产生自身荧光也会极大干扰荧光探针的信号,造成信噪比变差,从而不能检测深层生物组织的信号。长时间暴露在高能光源下还会造成生物组织的光损伤、蛋白质破坏和细胞死亡等。因此,开发新一代近红外荧光纳米粒子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制备方法简便,绿色无污染,原料成本低。

2.       发光稳定,不会被光漂白。

3.       荧光量子产率高。

4.       不含或极少含有毒物质,对生物体无毒害或危害极小。

5.       发射光必须在650-1000nm的近红外区。

6.       在体内、体外都能稳定存在,容易修饰生物分子,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环境下的分散性。

7.       不需高能量光激发。

荧光上转换纳米粒子恰恰可以满足这些要求。荧光上转换纳米粒子吸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红外光子,发射一个可见光子或近红外光子。通过改变掺杂离子浓度,可以实现从紫光到近红外的发光调控。与量子点和有机荧光染料相比,荧光上转换纳米材料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荧光量子产率高、毒性低、不会产生背景荧光、信噪比好等特点。最重要的是,荧光上转换纳米粒子的激发光为红外光(980nm),这个波段的光在生物组织和血液中的吸收极低,是人体的透明窗口,因此可以用于检测更深层的生物组织情况,且不会对生物组织产生光损伤。此外,红外激光器小巧紧凑、功率高、价格低廉,为荧光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实际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上这些优点使得荧光上转换纳米粒子在生物分析,特别是在生物体内成像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0393-275860.html

上一篇:Germanium-catalyzed hierarchical Al2O3 and SiO2 nanowire bunch arrays
下一篇:Red, Green, and Blue Luminescence from ZnGa2O4Nanowire Array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