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高被引学者:10年
陈立群 2024-5-29 22:56
Elsevier 和 Shanghai Ranking( 软科 ) 从 2015 年起发布前一年的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到现在正好 10 年。从 2018 年起,有了电子版的 CERTIFICATE of Achievement ,学科名称用中文。当年似乎还补了 2017 年的,但学科名称用英文。最前面两年,到今年才补发,学科名称也用英文。到 202 ...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7515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在“第十九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陈立群 2024-4-14 20:45
尊敬的胡海岩院士、韩林海校长、朱其东主席、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大会主席胡海岩院士的指导并莅临大会,感谢在不同研究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郭永新教授、王晋军教授、张田忠教授和张伟教授接受邀 ...
个人分类: 发言报道|130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原创•多元•规划
陈立群 2022-8-9 22:57
前面去上课了,没听着。所以只是从我到了开始,就是严尧在发言的时候才开始听。这个情况下,我就想到哪里说哪里。 郭翔鹰说那个“原创”的事情,我总的感觉,是所有的评价都应该别人来做。而且做 的时候, 因为我也看过很多传记,真正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人,并不一定知道他做的就是 ...
个人分类: 发言报道|1774 次阅读|没有评论
NODYCON2021评奖的打分
陈立群 2022-8-7 22:56
继 NODYCON2019 之后, NODYCON2021 继续评选学生优秀报告,颁发以 NODY 创刊主编 Nayfeh 命名的奖项。这个奖项的一等和二等奖有奖金,由 NODY 的出版社赞助。 2019 年的会议我没有参与该奖项评审, 2021 年的会我是 Award Committee 成员之一。 候选人有 23 位,但两位没有提交全文, ...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190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斯蒂格勒谈知识—读Memoirs of an Unregulated Economist札记
陈立群 2022-4-10 22:55
确切地说,这里记录的是 Stigler 谈知识的增长。 与许多给外行人看的普及读物所描述的知识的戏剧性颠覆不同,很多时候,知识只是渐进式增长。在 Stigler 看来,学术发现不仅是个别关键的突破,也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优势的理论最终胜出。科学史上描述的那种天才灵感迸发而取得突破其实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30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研:从竞技到服务
陈立群 2022-3-1 11:36
在半年前在 《 晋升副总监 》 提醒女儿可能的商业变化或者说职业风险,“基于比较优势和利润驱动的经济活动大概率要式微,以后各方更要考虑价值观和安全性。从动力学的角度看,暂态过程不平稳。目前的商业关系解耦和供应链重置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许有困难甚至风险,希望不至于有战争。等过渡过程结束,进入新的 ...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2284 次阅读|没有评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访谈
陈立群 2021-6-17 22:57
问: 我们得知您致力于基础研究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在轴向运动连续介质非线性振动取得了创新型成果。而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见到如动力传送带、磁带、纸带、空中缆车索道等均涉及轴向运动弦线的纵向振动,对非线性模型振动,您可以关于这一方面给我们介绍下吗? 答: 2000 年前后,我们团队开始进行轴向 ...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27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老之将至尚读书
热度 1 陈立群 2021-6-10 22:56
最近几年尝试研究些工程中的科学问题,自然是困难重重,《 工程问题研究难在哪里? 》。当然,这种老来玩票式的研究,比起年轻时噉饭之道的研究,还是容易多了,也有趣多了。工程问题固然有其难度,但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正如王小波所谓,“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2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参照填表要求改进论文写作
陈立群 2021-6-5 22:56
上海市高校职称晋升时,需要同行评议三件代表作。在送审表格上,每件代表作都有“自我评价”。要求填写下列内容 : (1) 本论著、科研成果的创新之处及其主要贡献? (2) 如何选题?如何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何使成果尽快得到应用、推广,获得社会认可等? (3) 本科研项目的主要难点,如何突 ...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254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工程问题研究难在哪里?
热度 6 陈立群 2021-4-26 22:56
近几年尝试进行些工程相关的研究。属于衰年变法,但多少有些事倍功半。反躬于己,除了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外,初步体会到的困难,大概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的思维模式与工程界有差别。我们总是希望,作出个科学的结果,可以在工程中找到应用场景。但这种模式似乎成功希望不大。多数成功的工程应用研究 ...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5115 次阅读|32 个评论 热度 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