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geonlv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rgeonlv

博文

翻译之忐忑 精选

已有 6331 次阅读 2016-8-6 21:4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英语, 科技, 翻译

翻译之忐忑

吕健

读了马红孺先生的博文尴尬的翻译,颇有同感,让我想起自己经历的一段翻译工作,思之如昨,忐忑依然。

还是在5年前,偶然在网上看到Sindou教授编著的PracticalHandbook of Neurosurgery--From Leading Neurosurgeons(神经外科实践手册——大师们的论述)的部分章节以及全书目录,立即产生了翻译此书的念头。将这一想法告诉老同学兼好友龙江,一拍即合。尤其令人开心的是,云南科技出版社愿意出版此书。于是,我们开始与原著者和出版社联系,尽管一切顺利,但达成协议已经是在大半年后。

对于此书的翻译,心里也曾有所期许。虽说在中学就知道严复先生在陈述其翻译理论时提出的“信”、“达”、“雅”,但在下也有自知之明,“雅”非我辈所能及,只能以“信”为本,毕竟这是科技论著,“准确”高于一切,至于“达”,当尽力而为。然而,直到真正开始翻译,才意识到任务之艰巨,“求其信,已大难矣”。此书各章节的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大家,论述精辟,观点鲜明,语言简洁,有不少地方读之令人拍案叫绝,译之却词穷而难达其意,令人倍感煎熬,才发现,准确地表达作者原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有的译者同时也是临床医生,临床工作繁重琐碎、耗费心力,大家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着实辛苦。合同要求全书(共3卷)译本在3年内全部正式出版,然而,仅第一卷从开始翻译到正式出版就用了一年半。恰在此时,临时受命,我接受了援非医疗任务,苏丹,两年。就此书的翻译而言,的确要感谢苏丹。异国他乡单调封闭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外来干扰,给了我最大的安静和充足的时间,剩下的只需克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若无非洲之行,很难想象能够如期完成此项工作。当然,也要感谢此书,若无此书陪伴,很难想象自己能够充实、平静地在异国他乡渡过如此漫长的枯燥生活。

翻译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原文看懂了,每个单词的意思也明白,句子的结构关系也清楚,却无法顺畅地用汉语表达出来,译文读来生硬呆板。于是,才体会到以前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决定翻译水平的是母语水平(大意如此)。深以为然。每当遇到不熟悉或者没有把握的词,先查英汉词典,了解其含义,再查汉英词典印证,还要检索专业文献,了解其在专业领域内的规范或通用表述方法,有时一句话得琢磨几个小时。尤其遇到多词同义,为了避免重复,更得搜肠刮肚,愈发体会到中文修养之重要。有时自己也暗自庆幸:幸亏这是医学专著,准确是第一要务,对文采神韵的要求不似文学著作那么高。

如今,距离最后一卷正式出版也已经过去1年零8个月了,每每思之,仍不免忐忑惶恐,深恐我们的翻译使原著失色过多,更担心因某处翻译不当或错误给读者带来误导甚至麻烦。此次历时3年多的翻译工作,也再一次让我明白而且体验到:许多事情都是从兴趣开始,靠意志完成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90505-994953.html

上一篇:指南与个案
下一篇:对蛛网膜的认识过程
收藏 IP: 117.23.83.*| 热度|

6 周健 黄永义 武夷山 韩玉芬 李颖业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