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序茅
植树节种树,是不是越多越好?
2020-3-12 12:12
阅读:4968
标签:植树节、森林、种树

今天是植树节,植树是永恒的主题。但植树,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1 该种树的地方种,不该种树的地方不要种

美国宇航局Terra Aqua卫星上的中等分辨率成像仪(MODIS全时间序列叶面积指数数据显示:全球叶面积以每102.3%的速率增加,这相当于在过去18年中增加一个亚马孙雨林。全球2/3的变绿量来自森林和农作物,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贡献了全球1/4的绿叶面积增加量,这其中森林和农用地的贡献占到42%32%。而印度对新增绿叶面积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农田(贡献了82%),其森林的贡献量极少(4.4%)。中国森林的对全球新增绿叶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中国的植树造林工程。近40年来,中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植树造林活动,包括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并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1.png      

(近20年中国和印度让世界变绿了 Chen C et al. 2019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对于种树尤其是种树的成活率,这里面多少是天注定,多少是靠人为打拼?

从整个地球上看,在去除气温、降雨量、光照和土地情况等可能的影响因素之后,1982-2010,干旱区域有11%的绿色植物覆盖率增长与二氧化碳效应有关。这说明在干旱地区种树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自然界有自己的生态系统,森林和沙漠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并不是说我们只需要森林而不需沙漠。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本来就是沙漠的地方不需要人为种树,而人类真正需要拯救的是那些本来属于森林的地方由于人为活动变成了沙漠。

2.jpg

1982-2010,干旱区域有11%的绿色植物覆盖率增长与二氧化碳效应有关Donohue RJ et al. 2013

2 要种生态上的树

40年的建设中,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和提升森林质量。科研人员曾经对中国造林工程的进行评估,并且以四川为例,结果显示:人工林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尤其鸟类和蜜蜂多样性下降。我们种的树很大程度上是人类需要的树,而不是生态需要的树,因此物种多样性不高,因为这考虑了人类的需求,并没有考虑物种多样性的需求。不是生态上的树造成的后果是很难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3.png

(对比各个植被类型中鸟类和蜜蜂的多样性 Hua et al. 2016

3 植树不一定会减缓气候变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种树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减缓气候变暖。但是真的如此吗?

华盛顿特区卡内基研究所和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模拟研究发现:温带区域的森林实际上会加重全球变暖。热带森林在蒸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水分而冷却环境,然而温带森林不仅不能排放足够的水分,还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从而为地球增温。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阔叶林转变为叶片颜色更深的针叶林改变了这些森林的反照率、冠层粗糙度和蒸散量,导致当地的地表温度上升0.12°C

植树节,我们需要植树,但是更要学会科学植树,植树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参考资料:

Chen C et al. 2019. China and India lead in green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land-use management. Nature sustainability, 2(2), 122.

Donohue RJ et al. 2013. Impact of CO2 fertilization on maximum foliage cover across the globe's warm, arid environment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0(12), 3031-3035.

Hua F, Wang X, Zheng X, et al. 2016. Opportunities for biodiversity gains under the world’s largest reforestation programm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1): 1-11.

Naudts K et al. (2016). Europe’s forest management did not mitigate climate warming. Science, 351(6273), 597-600.

皋磊. 2018. 我们的Nature论文:中国在改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大成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471-1129248.html

赵斌. 2013. 植树造林,并非解决气候变化的万能良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698003.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序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90233-122312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