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序茅
为何科普比谣言慢半拍? 精选
2020-2-22 12:48
阅读:5115

疫情期间,舆情是疫情的第二战场,我每天刷朋友圈如同过山车一般,一则消息往往会经历“真相-谣言-辟谣-反转”的过程。舆情上出现很多奇葩的事情,个人总结了几条:

(1)谣言可以轻轻松松十万加,而科学的好文却无人问津。

(2)有能力科普的人不科普,其他不相干行业的人拼命科普。

(3)公众获取一个真相往往要经历,“真相-反转-再反转”过山车似的过程。

(4)相当一部分公众相信直觉拒绝科学。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个人总结了几条:

(1)公民缺少科学素养,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听话,而不是怀疑,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谣言根本不需要专业知识去辟,只需要动动脑子就能想明白。公众普遍缺乏科学素养是产生谣言的土壤,并且这个土壤深厚而肥沃。科学之所以干不过谣言的根本原因在于此:“信谣的人”比“信科的人”多得不是一个数量级。

(2)老百姓怀疑科学家是否代表他们的利益。很多时候老百姓宁可相信谣言也不信科学家。这并不是说百姓不信科学家的专业知识,而是怀疑他们是否代表自己的利益。对于科研人员的不信任并非是中国特色,研究表明:专业知识并不是决定谁最值得信任的决定因素,人们更愿意相信的是他们认为心目中装有自己最大利益的人,这甚至比了解专业知识要重要3-4倍(赵斌 20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1217726.html。和钟南山院士同级别的科学家大有人在,为何百姓更愿意相信钟院士?很大程度在于百姓认为钟南山院士敢于讲真话,代表自己的利益。

(3)缺少科学记者。我们国家的媒体机构中的记者多少文科出身,特别缺少专业的科学记者。

 (4)谣言本身的属性决定。造谣者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而辟谣者却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者就造成“造谣者动动嘴,辟谣者跑断腿的局面”。另外,从传播的角度谣言更具煽动性。造谣者都是宣称某件事情对百姓的影响,更能抓住百姓的心理。

说了那么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个人愚见:

(1)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消灭信谣的土壤。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一时间解决不了现实存在的问题,但是必须得做,否则下次“某事件”到来,还是如此。

(2)提高媒体的科学素养。长期以来科学记者一直是我国的短板,媒体需要一批有专业素养和科学背景的记者。

(3)建立应急科普机制和平台,鼓励有知识、有专业的人多做科普,限制没有专业素养的少科普。这样以来“科学的增量”多了,“谣言的存量”少了,谣言就会站不住脚了!

(4)宁要丑陋的真相,不要美丽的谎言。我们必须树立对科学、对真理的敬畏。对于谣言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对自己有利的谣言就默许,对自己不利的谣言就辟谣,不能为了宣称去虚构,这对公信力损伤极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序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90233-121979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