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Thin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dushandong

博文

阅读波兰尼(一) 精选

已有 5382 次阅读 2009-4-26 00:09 |个人分类:科学哲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自由, 波兰尼, 科学规划

最初认识波兰尼,是阅读他的书《科学、信仰和社会》。翻译者把他对认识论方面的贡献评价很高,说他是认识论中的佛洛伊德。他的观点非常的人性化,主张科学是充满人性的温暖的东西,与科学机械观对立,亦即科学艺术化。还有“意会整合”的观点,认为正确的科学观点形成的过程是潜意识逐渐明晰,显露的过程。他积极反对苏联和英国开展的“规划科学”的运动,主张真正的科学是自由的探索,无法预测,是对真理、正义热爱和追求的过程,也就不能规划。猛烈的批评了苏联的科技政策(只重视应用科学,不重视基础科学,不给与科学研究以充分的自由等,行政规划等),其后开始在书店开始关注这个科学哲学作家,购买了他写的《社会、经济和哲学》。

波兰尼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拿了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到德国从事10年的物理化学研究。是德国一流的科学家。看到了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身为一名犹太人,开始对人文社会开始强烈的关注。逐渐地由一名科学家转为了哲学家。

他认为科学最大的危机来自还原主义和客观主义。还原主义把现象的复杂结构都简化为可以实证的构件,失去了整体机制,根本上歪曲了科学研究本身的事实。人也在这种机械化的过程中被简化为了一台没有知觉,没有性情的冷冰的机器,或者更冷酷一点说:人已经沦为了一堆支离破碎的欲望和仇恨。属于人的个人情感被拒绝在科研过程之外。客观主义是伪科学的第二块基石。客观主义把可证实经验事实性作为科学的标准,科学成了感性试验的记录。事实的普适性成了科学标准,从根本上排除了科学中人的价值和评价性认知的可能。造成了科学与价值,知识与人的分裂,最终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

那么科学过程中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应该是什么样呢?波兰尼为我们描述为:

(1)有一种预知,它以合理的概率引导我们的猜想,指挥我们成功选题,滤出那些有望解决问题的灵感。我可以这样描述这个过程:一项潜在的发现吸引着有望发现它的心灵,它点燃科学家心中的创造欲望,给他们以暗示,指引科学家从一个线索走向另一个线索,从一个猜想走向另一个猜想。操作实验的手,疲劳的双眼和紧张思考的大脑都在某种普遍谜咒下操劳,正是这种谜咒引领我们寻找实在。

(2)任何孤立的试验探寻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直觉和观察的互相刺激。并且这种刺激的形式变化多端。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某种痴迷的支持下坚持徒劳的努力,这种痴迷往往是屡受打击却经月不息,甚至不断迸发出新的希望。而且,无论何时这些希望都如数星期前或者数月前被痛苦的粉碎掉的希望一样鲜活。突然被模糊猜中的真理似乎呈现了真理确定性轮廓,可是正待我们三思或开展进一步的试验观察时,轮廓消失了。不过关于真理的确定视野一次次呈现,在更深层的反省和不断增加的证据中, 真理之见更加有力。此时,这些真理之见或许就被观察者接受作为最终的观点并公开发表,传播。他们以此形式承担对真理的公共责任。

(3)科学发现并非出现在精神劳作的顶峰,而往往出现在一段休息之后或者心神烦乱之后的灵感乍现。……可见,从根本上说,走向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类有意识努力却无法掌控的自动自发精神重组的过程。

(4)某些证据在科学家身上不断激起直觉性的冲动,而这冲动又与证据的另一部分相抵触。科学家一般思想不停的提出新主张,另一半则不停的反对他们。两部分都是盲目的,任哪一部分自行其是都会将科学家引向无限的歧途。不加约束的直觉性思考将导致放纵的任性结果;但是对批判性规则的严格履行又会使发现系统彻底瘫痪。

(5)推动他们脉搏跳动的是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他们由于发现古代诗人所歌颂的事物的原因而感到的欢乐

 

先写到这里。有空的时候再补充上其他部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8709-228214.html

上一篇:From homogenous to heterogeneous
下一篇: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Calibration
收藏 IP: .*| 热度|

7 刘玉平 刘进平 肖重发 周春雷 邹斌 王力 郑坤灿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