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名气对于发表学术成果有影响吗? 精选

已有 6660 次阅读 2022-4-1 07:4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0068yi4rgy1h0n90hpg1uj30j10m8gns.jpg

这个周三给学生们上科学社会学课,提到科学界的承认会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群体的认知定势/偏见导致的,很难完全清除,更多时候是认知定势/或刻板印象自动激活并起作用。下面引用科尔兄弟在《科学界的社会分层》一书中给出的一个实证结论:

当我们把荣誉性奖励当做因变量,并把研究质量引入到回归方程时,我们解释了变化的44%,当我们把系的级别再引入到方程式中时,我们对变化的接受程度增加到53%?

                                              ——科尔兄弟


从科尔兄弟的这个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成果的质量(相当于一种荣誉形式)占到承认的44%;而机构的名气则对获得承认具有9%的加分量,由此可见机构的名气(声望)的确对于成果的发表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那么,我们还想知道,个人的名气对于成果的发表(承认)是否也有影响呢?直觉上认为是有影响的,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例子,今天看到《科技日报》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瑞利勋爵的一段投稿往事,印证了我的直觉!

rs-9749_600x.jpg

关于瑞利勋爵还是要简单介绍两句:

John William Strutt(1842-1919), 3rd Baron Rayleigh, OM, PC, PRS was an English mathematician who made extensive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He spent all of his academic care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mong many honors, he received the 1904 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f the densiti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gases and for his discovery of argon in connection with these studies." He served as President of the Royal Society from 1905 to 1908 and as 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from 1908 to 1919.

瑞利勋爵19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生中都在剑桥大学工作,曾担任皇家学会主席(1905-1908)以及剑桥大学校长(1908-1919),这绝对是名气震天响的大咖,他的文章也会被拒吗?如果隐去这些名气信息文章被拒也是完全可能的,呵呵,古今中外都一样,人类在认知上都是存在这种有意或无意的偏见,久了,也许连他自己都意识不到这种偏见的存在了。下面就是这则故事的来源:

揭露学术界的“马太效应”

——读《给科学家的科学思维》


郑渝川

  1886年,当时的著名物理学家瑞利男爵向英国科学促进协会递交了一篇有关几个电动力学悖论的论文。但很快他就遭拒稿,理由是论文的内容相关性和质量没有达到期刊的标准。然而,编辑们马上又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们发现之前接收的投稿,瑞利的名字被遗漏了。当编辑们发现这是瑞利的大作,马上接收了它,并加紧致歉。这件事凸显了科学声誉的作用,也可以被称为学术界的“马太效应”。

  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甚至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领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类似的现象。那就是科学家的地位和声誉可以带来额外的关注和认可,同样申请成果,作者、研发机构、团队不同,获得的认可、评价、能够转换的有形资产很多情况下大相径庭。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湛庐文化近日引进出版了《给科学家的科学思维》一书。这本书谈到,科学家社团“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在1999年开始隐去了论文稿的作者姓名,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瑞利男爵的经历,也就是稿件署名中如果出现了显赫的科学家的姓名,得以发表的可能性将因此提高9.4%,而稿件中资深作者的姓名被隐匿,发表的可能性反过来会下降7.2%。

  另一项随机的对照实验,则将同样的论文,在两次初审程序中,一次隐去作者姓名,另一次则保留作者署名。事实证明,暴露姓名的知名作者因此获得的发表概率显著增加,而隐匿姓名获得的发表概率则下降。另外,如果论文评审能够确保评审者的匿名,上述效应的波动数值会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地位已知的作者容易受到“姑且信之”态度的纵容,也就是相对牵强的论证、不太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也可能被评审者接纳;而没有地位或未显示姓名的作者,无论在研究设计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要经历更严格的审查。


以上这段文字截取自郑渝川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科技日报》2022-3-25的A8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找!


这几年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小文章,探讨一下人们的认知偏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否有道理?又该如何克服,怎奈时间稀少,就这么一直放着。对于该现象,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用马太效应(1968,1988)来解释,并两度撰文提出优势累积与劣势累积的解释,但是默顿没有给出如何破解这个现象的方法。探讨这些现象的目的无非是想给那些遭遇被歧视和被不公正对待的人找到一种克服偏见与歧视的途径而已,一旦能成,在时间的累积作用下,这种不公就会逐渐减少。

matthew-effect-600x300.jpg


the-bride-a-discovery-of-witches.jpg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2-4-1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1331948.html

上一篇:两个错误观念需要清理了
下一篇:元宇宙离我们还有多远?
收藏 IP: 101.88.162.*| 热度|

21 陈新平 黄永义 黄河宁 邝宏达 刘立 史晓雷 周忠浩 杜学领 崔树勋 檀成龙 李东风 王涛 许培扬 姚伟 杨正瓴 武夷山 何应林 杨立坚 徐耀 宁利中 夏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