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侠
读已死之人的书之158:博伊姆《怀旧的未来》
2019-10-12 10:48
阅读:7100

left_behind_cover.jpg

课后总会有一种深深的疲惫感,调整就是人到中年以后必须学会的一种技巧。于我而言,读一些远离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书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昨日夜里把一本看了半截子的书翻出,就是博伊姆的这本《怀旧的未来》,从书里面标注的日期看到,最早看这本书的时间是2011年11月前后的光景,转眼已经8年过去了,那时母亲还活着,还住在我这里,半夜里时常会到我的书桌前观望一会,如今已经人去楼空,而这本书还处于未看完状态。突发奇想,想看看作者最近在忙什么?就放下书到网上查一下,结果发现:作者已经去世,竟然生出无限的悲伤,她的书我还没有看完,而人竟然已经离去,这一切我竟然还不知道,这世界快得有时让人心慌。

关于作者的信息如下:

Svetlana Boym was the Curt Hugo Reisinger Professor of Slavic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s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a media artist, playwright and novelist. She was an associate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Much of her work focused on developingthe new theoretical concept of the off-modern.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1959-2015)是俄罗斯裔美国人(1981年从苏联移民美国),生前是哈佛大学教授。

s_portrait_bw_.jpg


9781501337512.jpg    th.jpg


她这本《怀旧的未来》出版于2001年,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很棒。怀旧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性的、具有阶段性的情感,已经忘掉当初是什么原因买下这本书的,只不过觉得符合自己的心意而已。博伊姆去世的时候才56岁,如今我也50多了,更有了一些源于生活的真切体验。她的叙述我能理解,过去的那个时代我也曾经历过。

按照博伊姆的考证,怀旧(nostalgia)最初是由瑞士医生候佛(JOHNANNES  HOFER)在1688年发表的一篇医学论文中杜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怀旧其实是一种慢性病。博伊姆把怀旧分为两类: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修复型怀旧强调返乡,尝试超越历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园;反思型怀旧多限于怀想本身、推迟返乡。在这个框架下,她探索了各种怀旧的表现(个人的情感、社会的变迁与流散的生活)。

我更愿意相信:从简单层面来说,怀旧就是当社会的速度与自身跟随的速度出现了差距,而这种速度差自身无法消除的时候,因而内心渴望回到那种缓慢的、自己领先社会的那段光辉岁月。这是一种心理补偿作用。有人说怀旧是年老的表征,这话有些道理。其实,人是厌恶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怀旧能够给内心提供一种确定性和安全感,没有人可以躲得过去。如今的我们用无限的繁忙来被动地阻止它的到来,但是它仍将到来。我不知道怀旧在人生的什么时候出现最好,但我知道这一刻总会到来。也许,我心安处既故乡无非是一种高级掩饰而已。我也时常会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感伤,只是我这代人已经被连根拔起,故乡早已远去,我也早已抱定哪死哪埋,甚至连埋都不要,骨灰直接丢到路边的田野里就好。突然想到,年少时故乡田野上一片、一片的野菊花,还有那如洗的蓝天,我们在旷野上疯跑着,听风声呼啸而过,以及远处传来的若隐若现的母亲的呼喊……


关于书籍的信息:

斯特维兰娜.博伊姆著,《怀旧的未来》,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价格:38元

难度系数:3.0【从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那些过往的时代,一切并不遥远】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相关专题:读书荐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120160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