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cunk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cunkuan

博文

“天河工程”热议之后须冷思考

已有 3225 次阅读 2018-11-27 07: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天河工程, 科研环境

  

近日,一项名为“天河工程”的空中调水”科研计划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项被誉为“空中南水北调”的项目遭到了民众的诸多质疑,多位知名气象学家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反对。这里并不“天河工程”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讨论,只是觉得从这一看似荒诞的“天河工程”热议折射出的我国科研环境值得我们深思。

科学研究是无禁区的百年来人类一直由好奇心推动着科学技术进步。不除非有不少所谓的“科研”类似于“人定胜天”的狂妄和“永动机”“水变油”的无知,却也有过很多当时看似不可思议甚至荒诞的科学理论,或经过漫长的探索后暂时却止步于想象,或真正转换为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坚持“日心说”的哥白尼和布鲁诺,一生与“异端”联系在一起;瓦特的蒸汽机、莱特兄弟的飞机当年也被人耻笑过;当今早已普及了的手机和互联网,在几前应该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对于那些基于“奇思妙想”的科研,我们或许真的很难在最初就做出准确的判断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科学研究?本文认为,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首先构建宽松的科研环境。基础科学研究是众多科技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是我国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建立宽松的科研环境,允许科学家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开展研究。很多看似奇思妙想,甚至怪诞的研究,若干年后也有可能会变成现实。一味的以功利性目的为导向,一味讲究“有用”的科研风气,将那些“荒诞”思想杀死在萌芽期,可能会阻碍科学的创新发展。面对现在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学术作风,我们应该强调科学研究无禁区,从政府到社会,建立起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鼓励科学家们开展以兴趣和探索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其次,要构建科研容错机制。科研方向并不一定总是对的,尤其是科研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往往都经过成千上百次的失败。科学界不仅需要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更需要一套容错纠错机制“保驾护航”。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估审核,要突出科研的创新导向,以是否有创新点、新思想为重要遴选依据,而不是因为想法过于大胆而被否决。建立科研容错机制,既能保护创新思想,更能从失败项目中吸取教训,为后续的工作累计经验。

最后,要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资助体系。我国现在的科研资助体系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且分为不同等级,例如国家地方课题、纵向横向课题等等。这样的资助体系和考核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界的自由选择和兴趣偏好,科研工作者们更多地去竞争国家项目、纵向课题,而忽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一些比较“冷门”、比较难获得竞争性经费的领域,难以得到持续、稳定的支持,长久下来研究领域逐渐萎缩。而一些热点问题,大家蜂拥而上,各个经费管理机构集中资助,甚至重复资助,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也容易形成浮躁的学术氛围。对于科学界而言,更希望社会的、企业的资助体系能够发展壮大。科研资助体系的多元化,能够促进科研主动调整结构和方向,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难题和关键技术,更好地促进科研技术创新,解决现实问题。把市场、社会的力量引入到对科研的导向和支持中,从而激发创新能力自下而上的不断发展提升。

当然,科研无禁区并不意味着缺乏充分、科学论证就“匆忙上马”,重大工程的决策更由不得“拍脑袋”,更需要充分论证和慎重考虑,而科学研究无疑是充分论证的基础和前提。形成宽松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科研的容错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资助体系,才能激励科学界更多更好的创新研究,支撑起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

 

此文刊于今日(2018-11-27)《环球时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8156-1148485.html

上一篇:老师的责任田——写在2018年教师节
下一篇:郊野公园的关键在于“野趣”
收藏 IP: 180.97.204.*| 热度|

1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