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husiasm73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nthusiasm730

博文

知识分子何去何从?——以科学网知识分子为例(系列三)

已有 4986 次阅读 2015-10-28 15: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建国后至文革中前期出生的知识分子(19501970

在上一篇博文里,我撰文分析了科学网上建国前出生的知识分子,并选取武际可老师、李维音老师作为样本进行剖析,在这一篇博文里,我继续对科学网上建国后至文革中前期出生的知识分子进行分析。严格来说,以1950197020年的时间跨度来解读一代人,肯定不够准确,毕竟20年时间差不多相当于两代人。试想,一个1950年出生的人和一个1970年出生的人所面临的时代境况肯定是大相径庭的,所以说,我的这个分类法并不科学。好在我只是就知识分子的全貌进行一番概括,也只是一篇博文,不是学术文章,所以,请科学网诸君多多加以理解。我深知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我也深知在科学和真理的道路上我还走的太少,但是,请理解我的一番苦心,至少理解我码字思考的痛苦。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要承担对于家庭的责任,在时代的洪流里也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所以,请原谅我不能自由的言说,毕竟,自由也是有边界和限度。也请原谅我思考的不足甚至缺陷,重要的是,我还在思考,如果人类停止了思考,那和猪又有什么区别呐?所以,没有关系,不管您认可还是不认可我的观点,咱们上路吧!

在科学网上,建国后至文革中前期出生的知识分子是无可争议的主流群体。这一批知识分子,是“大炼钢铁”、消灭“四害”的积极参与者,是“3年自然灾害”中食不果腹的亲身经历者,在文化大革命中当过红卫兵小将,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迷惘,体会过“金榜题名”的狂喜,感受过初次走出国门“天上一日,人间百年”的强烈对比……。这是怎样的一代人?该怎样去界定这一代人?老三届?红卫兵?知青?80年代大学生?海龟……我的父亲也是属于这一代人,当我在绞尽脑计,努力想刻画科学网这一部分知识分子整体形象的时候,我回想父亲的一生,感慨万千,也许,定义他们为“劫后余生”的一代人比较合适吧!是的,相比太多的人,科学网上的这一批知识分子是幸运的,时代并没有给你们太多的机会,但是你们都是幸运儿,你们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你们改变了自身的命运,相比较同时代的许多人的命运,难道你们不是幸运儿吗?难道你们不是“劫后余生”吗?

科学网上的这一代知识分子,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1、接受正统的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经历巨大的转变

这一代知识分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他们人生的前半段,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在他们每个人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国家在青少年儿童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一批儿童,被誉为祖国的花朵。少先队,共青团,少年宫,“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好……”的歌声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在他们人生的最初几年,他们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没有后来愈演愈烈的政治运动,如果没有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许这一批儿童一生的命运都会不同,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科学网知识分子,他们的言行和思想也受到那个时代深深的影响。在那个“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们的话语体系和生活经验里,政治就是一切,政治是无往而不在的。可以说,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每一寸皮肤和汗毛上,都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在那个年代,如果不是属于人民的一部分,要经受多少的白眼和谩骂?要饱受多少屈辱和不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他们是那么全心全意的热爱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都已经准备好了,时刻做一个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解放全人类。可是,为什么还要在儿童中间划分谁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谁又是反动阶级的孝子贤孙呐?今天,你还是革命阵营的一部分,明天,你就成了人民的对立面,成了必须打到的对象。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他们幼小的心灵要反复遭受这些政治运动的折磨,他们纯洁的心灵被一次一次的打击,让他们无法相信什么是正确的,什么又是错误的,当他们心中的偶像和社会理想次第坍塌以后,当他们连明天向何处去都无法把握以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在云南的橡胶林里、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开始思考自身的命运,我究竟该怎么办?我又能怎么办?人的权利意识在他们身上复苏了,自我意识觉醒了,这是付出多么惨痛代价才能领悟到的啊!

也许,科学网上的这一批知识分子选取自然科学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堪回首的经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人文社科的东西,还是敬而远之好些,别惹火烧身。科学网上建国后至文革中前期出生的知识分子回忆这段岁月的博文,即使不算汗牛充栋,至少也是信手拈来,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2、强烈的求知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197645日天安门的群众运动宣判了文化大革命的死刑,邓小平在千呼万唤中走向历史的中央,一个时代开始了。1977年,是科学网这一批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高考犹如一声惊雷响彻神州大地。那些本已经对生活绝望的知识分子们,犹如快要溺死的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从田间、从工厂,从一切可能的地方,费劲千辛万苦挤过独木桥,叩开象牙塔的大门,从此改写一生的命运。

科学网有过这种经历的知识分子太多太多,孟津老师、吕乃基老师都写过关于1977年恢复高考回忆的博文,无论他们以什么样的笔调回忆那段岁月,我都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种厚重,那种无言的叹息。相比较整个时代的洪流来说,个人真的太渺小了,许多人的一生,就像空中漫天飞舞的雪花,还没落到大地就已经融化。知青文化代表人物梁晓声、邓贤作品:《今夜有暴风雨》、《这是一篇神奇的土地》、《中国知青梦》铭刻了那个时代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价值所在,他们记录历史,警示后人。

科学网上的这一批知识分子,虽然自身也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但是他们来不及抱怨,没有纠缠,没有颓废,他们心中依然残存理想信念和些许激情,那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实现人生价值,改变自身的命运,为建设富强文明的中国而努力(当然,也有人不这么想,但至少前半句是绝对正确的)。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食粮。这一批知识分子,有过人生的迷惘,有过委屈,有过怀疑,但是他们的心还没有冷,热血还能沸腾,他们经历过绝望,所以更懂得什么是希望,他们深入过农村,所以才更懂得什么是中国。1984年,天安门前大学生游行队伍打出的横幅“小平您好”浓缩了几乎整个80年代的画面,女排五连冠后因为充斥民族自豪感而上街游行的大学生们,象征着那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80年代,对于全民族,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值得缅怀的黄金年代。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复苏,权利观念开始初步构建,我个人虽然不太认同80年代有过比较彻底的思想启蒙这种说法,但是我喜欢的许多诗人,作家确实生活在那个年代。比如,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关心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材、周游世界……”的诗人海子,都说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的卧轨,象征着80年代的终结,我也经常思考,当一个时代都容不下诗人的栖息之地,我们民族又该何去何从?我记得科学网上有一个叫关燕清的博主,写下的文字非常的优美,如今她也许久不写博文了,是倦怠了吗?是麻木了吗?当看到许多我喜欢的人离开科学网,告别科学网的时候,我也禁不住想,那么多比你优秀的人都离开了,你还有在这里的必要吗?

3、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

改革开放的洪流席卷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科学网上这一批的知识分子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黄金岁月。终于,可以开眼看世界了,终于,封闭的中国重新对外开放了。

我最尊敬的李小文老师,正是科学网这一批知识分子的代表。李小文的博文产量太大,我没有找到他详细介绍自己出国留学经历的博文,但是不难想象,当李小文登上飞向美利坚合众国的航班,踏上异族土地,感受异国科学文化的那一刻,不知道他心中是否五味杂成?是啊!30多年前,那一批怀着建设新中国,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接受西方教育的各类知识分子,你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学习到什么?体会到什么?你们怀着一腔的热血回到祖国这片热土,你们又奉献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后人又在纪念你们什么?我不知道李小文老师作何感想,但是我百分之百的肯定,李小文老师心中装着中国,装着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最尊敬的李小文老师,从来不会因为看过了黑暗,就体会不到什么光明,从来,就把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僚,学霸和普通的知识分子,劳动人民区别对待!李小文老师,虽然您远在天国,我还是要对您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敬您!您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楷模!

孟津老师是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终身研究员,在科学网这个江湖,隐隐有着中神通王重阳的味道。孟津老师的每一篇博文,基本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生命的思考。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孟津老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毋庸置疑,最难能可贵的是,孟津老师从不卖弄学术,也极少涉及科学网的纷争,他就像一个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当江湖恩怨纠缠不清的时候,才会不经意间展现一下绝技,站在另外一个层面提出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孟津老师,是活出了境界,大道无形、返璞归真。知识分子的人类关怀,孟津老师当之无愧。

我选取李小文和孟津作为科学网这一批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知识分子的代表,并不仅仅是局限在他们的学术成就上,而是更多的强调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人生的看法和高度。这一批知识分子,经历过苦难,有过对比,才能真正的深入思考自我的价值以及中国的命运。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自我的觉醒是第一步,在文化大革命中尊严被践踏的臭老九们,只有重新懂得追求自我的价值,个人的独立,才可能走出书斋,影响社会。科学网上的知识分子,虽然多数研究自然科学,但是许多人并没有停止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

(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3906-931674.html

上一篇: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施一公屠呦呦座谈会发言有感
下一篇:北大和武大的那些人和事儿
收藏 IP: 110.184.63.*| 热度|

25 黄健 张能立 陈楷翰 李天成 文克玲 蒋大和 赵序茅 邵鹏 唐凌峰 姚伯元 王涛 田云川 周健 陈南晖 吕乃基 彭真明 姚伟 汤茂林 丁大勇 biofans dulizhi95 aliala ganendexin1993 lrx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