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阳
未来缺乏稳定预期:大学教师浮躁的根源
2018-12-14 11:20
阅读:5855

      最近在QQ群与同在大学任教的朋友谈及高校目前功利浮躁的现象,发现几位好友的发言挺独特的。在博客里与大家共享一下。

     "针对科研院所知识分子功利、浮躁的根源,管理部门倾向于道德层面的考虑,于是一项项加强师德的规章制度接踵而来。然而,仔细思考,投身于本就清贫的教书育人的学子,在从业之初绝大多数怀有在事业上大有作为的雄心壮志。然而,若干年过去,特别是2000年大学扩招后最近20年,为什么变得日趋功利浮躁、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对未来变化缺乏稳定预期,是个重要的原因。

    从国家层面上说,为扭转大学扩招后办学质量下降的趋势、为了树立与泱泱大国相匹配的世界科研地位,推出了一个又一高大上工程。为迎合宏观层面一项项工程的需求,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管理、人才招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经费使用的政策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宏观政策的不断变化,微观层次上科研院所各项事关教学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政策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对于普通人来说,在行政主导资源分配的环境约束下,由于话语权的缺失,这种变化越来越变得难以控制、无法预期。在未来无法预期的前提下,为生存起见,活在当下是唯一的选择。

    科研院所各项政策朝令夕改的例子到处都是,简直普遍到了随手拈来的程度:原本有望评上高级职称的青椒,评聘前突然发现职称升等的条件发生改变,致使连申报资格都没有,从此与高级职称无缘;学校新的办公楼刚刚建起,原本满心欢喜摆脱拥挤办公条件的教授,被告知办公楼早在图纸阶段已被有关部门瓜分完毕,退休前改善办公条件的奢望彻底消失;草根博导好不容易物色一个理想的博士候选人,报名时突然被告知招生指标被优化到了学校强势学科,今年无法招生,导致规划好的研究计划彻底打乱;普通教师玩命工作,满怀希望能够科研绩效达标,突然第二年学校改变科研计分方法,致使科研绩效为零,害的50多岁的教师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借绩效;好不容易熬上教授、博导了,以为可以像国外的终身教授一样,喘口气了,没想到学校发了文,每年仍需考核,考核不过关必须降级、降等;总算可以掰着手指计算距离退休时间了,却知晓要取消事业编制、退休要延迟、退休金需纳入社会统筹。

     总是在变,并且变得对普通教师越来越不利。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未来没有预期、也不敢预期。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学研究,都需要在可以预期的、稳定的环境中进行。这么反复的否定之否定、翻烧饼式的变革,带来的是普通教师对未来越来越悲观的不良预期。在不良预期引导下,出于生存的考虑,教师只能选择功利、浮躁的捷径,教学、科研的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也许朋友的话有些偏颇,但是谁又能说这些偏颇之词中不含有真实的无奈呢?曾记得一位高层领导说过,信心比黄金都重要。在不断进行的变革之中,普通教师难以把控自己的命运,惶惶如惊弓之鸟、热锅上的蚂蚁,何谈高大上的梦想?普通教师对未来都没有希望、没有信心了,再强大的科研院所也宛如建在沙滩上的大厦,貌似坚不可摧;但一遇狂风暴雨,便会因为基层的坍塌,会毁于一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115150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