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不值得为单位承担环境违法的风险 精选

已有 6290 次阅读 2014-8-28 08:0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环保, 含油污水, 稀释排放, 初雨, 环境容量

最近去了一家有油品码头的港口企业,由于要清洗油罐,及接收油轮压舱水,这家公司也建有一套含油废水处理设施。该处理设施的处理工艺原理,只是分离了含油废水中的油。由于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且油中可能含有少量可溶性有机物,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了部分油而形成少量溶于水的代谢产物,使分离油后废水的COD值也有所增加,故这家企业,废水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经油水分离处理后,废水的COD值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水处理站的操作员工也知道,这套脱油处理系统,处理完后的废水,偶尔有时能达标,大部分时间不能达标。他们操作采取的措施是:仓储企业有建设大储油罐的经验,像建储油罐一样建了一只巨大的储水罐,将平时不能达标的废水,经脱油处理后,储存起来。

大家可能与我想的问题一样,废水只储存而不排放决不是长久之计。工厂的部分废水,来自于油料储存罐区收集的雨水,经多年的实践运行经验表明,只要当地下雨,就必然冲淡了废水中水溶性污染物浓度,这些废水经脱油系统脱油处理后,废水的COD值因雨水的有效稀释作用而下降,从而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这样,他们平时的操作流程,我想读者也能猜得七七八八了:这就是油码头所在地,下的雨越大,生产系统的排水量也就越大,通过所谓的稀释排放法,将平时经处理后仍不能达标的废水,在下雨天排入环境中。

我与他们公司的领导一起听了操作人员的操作说明,不用我讲,公司的经理也都觉得这样做不对,要求平时就应该真正能将废水处理完全达标排放,而不是等雨水将废水稀释后,再排放的做法。我告诉他们,只要在油水分离后的废水,增加一套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就能完全保证达标排放了,且增加的运行费用很少。操作人员的理由是雨水稀释排放可以替公司省点钱,但这种省钱行为,现在并没有得到现任公司领导的认可。若这样做,不仅没有得到好处,若被发现环境违法的偷排案件,操作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一般的环境执法的角度,检测其排出水的污染物浓度,在下雨天也真正能低于国家排放标准,这是因为下雨天水量较大,虽然雨水对浓度有稀释作用,但污染物的总量没有减少,这些大量的污染物又确确实实地存在污染环境的风险。

有这种形为的工厂在我国应不在少数。每年我们都能看到国内的有些地区,有关大雨后,一些河流,水库中的鱼大量死亡的报导。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平时地面积累的各种污染物,随雨水冲入河流中,引起河流的污染。二就是有不少企业利用雨水,采用稀释排放的手段,将污水随雨水排放。

要进一步地改善我们的环境,若只是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降低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显然不能解决上述的麻烦问题。首先要求收集可能存在污染区域的初雨(下雨后冲刷地面的初期5-10分钟的雨水),将收集的这些初雨,按一定的比例,慢慢加入污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排放;其次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环境意识,杜绝通过大量雨水,对处理不达标的废水通过稀释排放的想法。

当然,只是通过企业的自觉,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就能完全防止这种现象发生,也显得太天真了,环保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检查核实措施。若平时,工厂里就储存有大量不能达标的废水,或非常难处理的废水,又不能具体地讲出这些废水的处理或最终处置去向,都应该对企业预以警告,并对这些废水进行跟踪核查。若发现某次雨后,这些废水不见了,且企业主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些废水的去向,都应该作为偷排废水处理。

环保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对于一些人,可能认为环境容量足够大,自己污染一点点,问题不大,但每个人都这样想,麻烦就大了。前段时间媒体报导了某些燃煤电厂的脱硫系统,白天运行,晚上脱硫系统关闭。若这种行为是公司的某些负责人指使下的操作行为,则相关的负责人与操作员工都应负相应的环境污染责任,若产生严重污染,甚至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也应承担相应的监管不力的管理责任。环保真是一件良心活,不少环保工作,只有社会效益,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但要通过严厉的处罚措施,不治理就应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从而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来促进环保治污工作的完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2399-822890.html

上一篇: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是核心技术吗?
下一篇:考研的目的与导师的选择
收藏 IP: 112.90.239.*| 热度|

29 张忆文 尤明庆 马建敏 武夷山 崔健 陈楷翰 徐耀 曹广福 姬扬 程光伟 宋文哲 赵美娣 刘智颖 朱晓刚 李健 简磊 任磊 孔梅 文克玲 戴德昌 水迎波 刘艳红 张珑 汪小雄 刘忠波 ljxm feixiang2008 huazai2068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