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光速(8):波动的胜利(中) 精选

已有 5828 次阅读 2014-5-16 14:51 |个人分类:高级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相对论, 光速

(4)

Thomas Young(http://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Young_(scientist))被称为”在人世间几乎每样学问都声名卓著“的人。年轻的时候,为了当个务正业的好医生,他经常匿名发表学术文章。

图1 Thomas Young

1802年,Young热情洋溢地开始四处宣传光的波动学说。那个做派,像极了现在的民科。当然,那个时候,Young已经早就当上皇家协会会士了。依然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医生,他在1803年从皇家研究院辞去了教授席位,但是那个民科劲头,依然是让人敬佩不已。

(所以,民科,只有民科,才是科学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我们都知道,Young留给后世最著名的工作,便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但是,大家并不清楚,为什么Young的实验对波动光学的建立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5)

牛顿环是牛顿的实验工作之一。为了解释牛顿环,牛顿想了非常多的办法。比如为了解释牛顿环中的黑环,他专门创造了一种单纯的颜色:“黑色”。但是,这依然解释不了牛顿环为什么会有某种“波动”的特征,所以他只好认为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使得“以太”或者其他光介质波动了。第一拨光线主要负责开路,然后后面以不同角度射入的光线按照波动规律冲进来。。。这种讲法非常含混,而且比民科还要民科,也没什么计算依据,最好牛顿只好说:“But whether this Hypothesis be true or false I do not here
consider.”(我在这里不考虑这个假设的真假)(Sir Issacc Newton,Optiks:or,a

TREATISE OF THE Reflections, Refractions Inflections and Colours Of LIGHT.281页末尾)

(6)

Young 对牛顿的反驳非常富有艺术性。在1801年发表的演讲中,先大段引用了牛顿原文,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很像当年红卫兵们打嘴仗前必须引用毛主席语录。 (The Bakerian lecture, On the theory of Light and Colours,Nov 12,1801)其目的无非说明牛顿他老人家也是支持波动学说的,只是牛顿有点迷糊而已。然后,Young重复了一些牛顿做过的实验,尤其如肥皂泡的表面,牛顿环,空气隙等等实验,强调自己解释和牛顿的不同。顺便还找上了当年Hooke等等的话和实验,然后给出了他自己的结论:光就是以太的波动;而不同颜色的光,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以太波动。

结果可想而知,大家虽然肯定了Young对颜色的有些解释,但是Young对牛顿他老人家的阳奉阴违,引起了眼睛雪亮的皇家科学院大众的极大愤慨。

(7)

Young终于找到了一个牛顿学说的重要漏洞:牛顿对牛顿环的”波动“式的解释,必须要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才有效;而光波的衍射和干涉在同一种介质中也会发生。

因此,这个发源于1600年的Grimaldi(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cesco_Maria_Grimaldi)的古老的衍射实验,终于变形成为了杨氏干涉实验(http://en.wikipedia.org/wiki/Young%27s_interference_experiment)。

为了大家容易理解他的实验现象,他专门用水为例,搞了个纹波箱,通过水波的实验来说明干涉现象是什么样子。(http://en.wikipedia.org/wiki/Ripple_tank

为了让人人都做上光的干涉实验,Young给大家介绍了个简单的办法(The Bakerian lecture, Experiments and Calculations relative to physical optics,Nov. 24,1803):

在窗帘上开个孔,然后再用带针孔的小纸片蒙住孔,这样阳光仅仅从针孔穿过,就可以由于衍射情况而以锥形的方式而散开。现在用一个有1/30英寸宽(不到1mm)的小纸片放到光路中间,最后在墙上看到的不是小纸片形成的阴影,而是从小纸片两个边沿来的光由于相互干涉而形成的干涉条纹。

这个简单的实验办法,就是我们后来所谓的杨氏干涉实验。

(8)

由于杨氏干涉实验是如此有名,我不是选用一张杨氏实验的图示(随便找本教科书,你都可以找到这个实验)来表现它,而是选用了一张我自摄的图片,来纪念这思想的涟漪: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1678-793229.html

上一篇:光速(7):波动的胜利(上)
下一篇:达尔文给Roy船长的一封信
收藏 IP: 202.38.220.*| 热度|

24 王春艳 刘全慧 庄世宇 田云川 杨正瓴 陈楷翰 张忆文 张天蓉 袁海涛 彭真明 赵美娣 应行仁 文克玲 谢力 黄德民 李璐 ybtr3929 jiareng aliala yunmu ddsers Zjinney Allanmu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