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您给这孩子打多少分?

已有 3998 次阅读 2013-10-2 20:48 |个人分类:总结与反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王春艳要我对以下这篇小朋友的文章给出建设性意见。

  非常棘手。

  纯真的孩子,需要确切的引导,需要真正的真善美的交流。这就有难度了。真的不一定善,更谈不上美。难道要我直言不讳:中国的学术界,正在“跟风舔眼”(这是哪个家伙创造的新成语?)?正在make papers looking good on paper?(这是哪个缺德的家伙创造的新说法?)?

  而且,其心灵还娇小,难道我必须实话实说?

  罢了,各位网友给小朋友打个分,再给点建设性意见吧。


原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729614.html

期待,美丽的魅力语文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考场)作文,不是写文章。”

曾经我不明白,作文和文章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一个老师要看一个不要而已。年月流去我走过高一高二走进高三,终于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终于慢慢地觉得,这话真对,却又让我感到淡淡的心酸和讽刺。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龙凤为图汉字为记的中华文化,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凝成简单的“语文”两个字,为什么被一层层过滤压缩失掉了最有灵气最美丽的部分?为什么她变成了考试的工具,而不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母语了呢?

身边的人每天都捧着厚厚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不停地翻着记着抄着写着,只恨不得把那一个个生僻字都变成亲密的朋友让他们在高考的时候助自己一臂之力。我不能说这种现象是好还是不好,是有用还是没有用,因为我也是这浩浩荡荡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没有选择,必须越过高考的龙门才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只不过,在这堆起来山一样高的红色字典面前,我曾经最爱的语文,我为之疯狂着迷的语文,似乎离我越来越远。

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写过:“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长长的一篇文章里,这是让我最为感动的地方。先生对美丽的中文充满的是深深的爱和珍重,而如今的我们呢?有几个人会去欣赏中文的美,有几个人会沉得下心细细地看那些笔划完美和谐、读来如怨如慕如咆哮如叹息的方块字呢!我们只关注高考考纲要求的知识点,只关注老师印发的一份份复习材料,语文已经变成了许多学生的负担,变成了噩梦。我们对中文的爱还剩多少,我们真正修炼的文学素养又有多少呢?

我是个很喜欢看书的人,学校时间紧但我也坚持每个月读透一本书,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奉献给了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张爱玲的小说,三毛的散文,甚至连枯燥的费正清先生的中国史研究都沉着心看完一遍又一遍。从读书当中收获的东西是我引以为豪最为珍重的。一直以为很多人和我志同道合,但从高二开始我渐渐发现,和我一样喜欢看书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说起各种阅读题的答题模式,每个人都能流利的背出来,可是当我想和朋友分享我喜欢的书,他们却只会说:“啊,没听说过啊。”我们的语文学习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有目的性,我承认这对我们高考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一直都照着老师领的路一步步前进。只是偶尔会想,等到我们高考结束之后,当这些规律套路都失去作用的时候,我们还留得下什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变成那些离开了电脑之后就不会写字的人,也要变成那些熟悉各种修真修仙小说却不知道季羡林贾平凹是谁的人,也要逐渐与严肃文学背道而驰变成肤浅庸俗的人?我不愿,真心的不愿。但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做不到足够潇洒地抛开那些辅导书复习材料去找我喜欢的林语堂孔尚任,我不能在作文中抒发我十八岁真正的感情,我的阅读课一点点被数学英语蚕食,我的课余时间也填满了政治历史理论常识。可我什么都做不了。我只能看着书架上的一本本书与我越来越陌生,看着那些美丽的方块字在被我冷落的角落偷偷哭泣,我什么都做不了。

对于应试教育,我很理解,也不排斥。我承认这是最好的公平竞争的方式让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但我排斥的是为了应试,丢掉了很多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有时真的很想问问我们的老师,当我们开始排斥自己的母语衍生出的学科时,即使我们赢得了高考,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考到满分,又真的是对我们最好的结果吗?如果真的不希望中华文化一点点失却了本来的美,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蜕变出一个更加美丽的魅力的语文。

我们都是这环境中的一份子。我们都有责任。

【我的打分:80

 理由:

 文章结构清楚,论理明确,有证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故达到作文的基本要求,且没有明显偏弱的地方。

  但是,有的地方需要琢磨:

 (1)什么是文学素养?这不是一个空的讲法。文学素养除了理解文字,体味文字,与作者共鸣,也包括正确的理解文字,知道一些生僻字词和章典的来历和用法。

  (2)“如果真的不希望中华文化一点点失却了本来的美,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蜕变出一个更加美丽的魅力的语文。”这种讲法非常套路化,空洞无物,而且“蜕变”是对坏人坏事用的,是对那些跟风舔眼的文化人用的。这美丽得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1678-729630.html

上一篇:品曾泳春:“文化的味道”
下一篇:推荐一位中学老师proedus的博客
收藏 IP: 113.64.65.*| 热度|

16 王春艳 陈楷翰 刘洋 赵美娣 张忆文 刘立 陈安 戴德昌 李宇斌 陈小润 王锟 陆俊茜 魏国 biofans goett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