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Bill来信:王饶之争所预示的知识工人时代(3)

已有 2791 次阅读 2013-1-12 16:26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知识, 工人

(3)Ba
Ba一词,出自日语“場”的发音,这个概念应该是创造学的大牛Nolaka引入的,所以这里为以示尊重,就用Ba来表述有关思想了。
“Ba”是这样一个场合,不同类型、不同知识领域的人相聚,彼此端着咖啡聊天,气氛轻松休闲,人们会暂时放下或放松利益争斗,探讨身外的社会和自然的奥妙。这时,头脑则最容易经历不同思想的刺激,产生思想的火花。据说,这是最利于知识的创造的。
 
我并不完全同意“Ba”的想法。
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创造要件,是两点:一是不同的人聚集;二是大脑要受刺激。而放松也好,紧张也好,都不是关键问题。比如网上关于Tenure的讨论,显然大家很是激动,但是结果百家争鸣,从荒谬的主意到奇思妙想都一一涌现。背后还有个冷冷的应行任先生,不断告诉大家啥叫博弈。思想的洪流慢慢地流入了大家都未曾考虑的新境界。
这样的知识创造,学者们喜欢五迷三道地说一个很深沉的词来描述:“涌现”(emergence)。
为了使大家明白这个词的含义,我们用“涌现”造句:(a)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新人新事不断涌现。(b)在应行仁先生背后推动下,新的思想不断涌现。
也就是说,开始我们没想到的,现在想到了;开始我们没变成的,现在变成了。
 
那么,为什么会“涌现”呢?
虽然知识工程的学者们看法五花八门,但是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群体创造知识,必须首先取得共识,共识的第一步,是对所用词汇所表达的概念的理解要一致。而就概念达成一致,需要争论和讨论。
我的理解是讨论和争论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同人的观念和经验彼此碰撞,使得某个概念的外沿在不断变化之中,某个人没想到的角度被另外的人想到,概念的外沿会扩大,而当某个概念的某个描述被质疑时,概念的外沿会减小。在这加加减减的过程中,新的知识“涌现”了。
 
总结一下,所谓“Ba”,我以为,就是一种使知识“涌现”的氛围或者机制,需要不同的人参与,在思想上彼此刺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1678-652358.html

上一篇:耍帅
下一篇:技术贴:愚乐征上联
收藏 IP: 14.15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