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成和
原子核内、核外的关联结构
2019-7-28 18:10
阅读:7720

     核内结构的稳定性,幻数

                              晏成和   卢继安

前面两篇文章,讨论到分子的稳定性、原子的稳定性,涉及到核内和核外。元素周期律8简洁天成,以核外电子自然数的排列,揭示了大自然内在的简单、规律、秩序和逻辑。

核外价电子之和稳定的8,是几何、物理与自然因素的综合表达,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原子结构为什么是2,8,18?

周期表告诉我们:构成原子的基材就只是质子、电子。就这两子建立的元素周期表为什么是8进制,核外电子为什么8个最稳定?于是只能从核内、核外,从这两子的结合和运动的多个方面探讨这个稳定的8。

 

文章发表后,有物理专业的同学说:原子的稳定性,一百年前就有人研究,建议我研究一下“幻数”,并且为我提供资料。原来,自从物理学涉及到原子的裂变、衰变以来,就有学者高度关注原子(原子核)的稳定性。

80年前,研究者对所有的元素原子核分别射入中子,实验中发现,原子序数为2、8、14、20、28、50、82…数值时,原子核的稳定性特别好。从表面上看,这些数值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律性,被称为“幻数”。


为什么稳定?德国核物理学家麦耶和简森等人建立壳层模型、用轨道和质子自旋作用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由此而获得1963年诺贝尔奖。

建立壳层模型和用轨道来研究原子核稳定性是正确的方向。但是壳层结构的形成过程:核子所处势场是在低能量状态中加入核子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项,引起了能级的分裂……却是牵强、难以理解。


但是囿于量子理论的局限,他们强调,核内的壳层结构并不是空间分布,而是表示核子的能量分布,以空间概率来表示。这样表述,使得核内壳层结构分、又没分开,不伦不类。


加之当时代对核内结构知之甚少,认为质子带正电荷、相斥。日本学者汤山秀树就设想了质子、中子之间有介子,该理论为质子正电荷相斥之说解围。所以直至今天,学界都认为这些质子、中子是像红豆、黄豆一样混合成团地挤在一起,并没有麦耶和简森的壳层结构。(图一)


图一  现在物理学中的原子核 (图片来自百度)

稳定和不稳定相对存在,有些原子的核就很不稳定,有的呈现衰变、有的呈现核裂变。这些核的放射性,发射出三种射线,这些射线透露了核内结构的蛛丝马迹,是人们科研的重要线索。

α射线,由2个电子以极高速率环绕4个质子旋转组成,稳固、结合能极大,甚至是在核爆炸氦核也不分离。其结构与氦元素的原子核相同,所以也叫氦核。α射线说明在原子核内有大量的氦核,结构极为稳固。

β射线,是电子流,说明原子核内也存在着高速运转的电子。

γ射线,是核内电子振动发出的频率极高的电磁波。高频电磁波告诉我们,原子核内存在着运转速率极高(达到每秒3X10^18转)的电子,是电子跃迁辐射的电磁波。[1]


核内信息三种射线,标识着放射性物质核内有部分结构解体,同时告诉我们:氦核在放射的过程中没有解体,稳定性极高,核内质子电子首选是结合成氦核。

氦核告诉我们,质子没有携带正电荷,质子间也没有什么介子。而是大自然赋予质子伴生着专门的质子场,这个质子场:1、对所有电子、质子都有吸引力;2、能够定量地吸引电子、平衡电子的场; 3、质子场力没有边界,只能有聚合功能、因而质子的引力场不能屏蔽而只能叠加,由此才有万有引力、才有自然界的万物相聚。


核内质子、电子都伴生着场,蕴含巨大“能力”,有着极强的自组织能力[2]。核子绝不会像红豆、黄豆一样的堆挤在一起。必然会在相互作用中相互调适,形成和谐、合理、节能动态的自组织。氦核结构高效、稳固是核内粒子的首选。除氢气外,核内质子、电子首先是结合成氦核结构,再组合成原子核。

 

我们再来看看幻数,如果仅仅从原子序数看确实没有什么规律,我们结合原子量一起来看下面数据,就有些眉目了。(括号内是原子量,*是近年发现的幻数)

2(4)、6*(12)、8(16)、10*(20)、14(28)、16*(32)、20(40)、

28(58.96)、50(118.7)、82(207.2)。

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上面的一排,括号内的数字就是4的乘法表,原子量全部是n4。说明核内的质子全部是直接构成了氦核,完整、稳固,外来的中子根本不能撼动,所以特别稳固。下面三个幻数的原子量不是n4,稳定原因可以进一步探讨。


数据说明,核内4个质子构成氦核,再结合成原子核,其稳定是自然天成,括号内的质子数正好是序数的两倍,表明核内一个氦核对应2个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有能级分层,核内壳层结构也是自然形成。完全不是幻数理论的自旋-轨道耦合、能级的分裂。


当然,核内质子数不可能全是n4,还会有1、2、3个单个的质子。因此核内有1个电子绕1个质子旋转结合而成的中子。单个的中子是不稳定的。常常结构是1个电子环绕两个质子,形式有点像结构元[3],或者叫核元(图二),中子和核元是核内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当原子量很大的重核原子,核内质子太多,加上中子在核内抢位置,容易形成核裂变。


核内的氦核自身又是处在质子的引力和电子的斥力之间,容易对外来中子、核元形成吸引。外来中子、核元也需要结合成氦核,于是在原子核内造成扰动、不稳定,容易形成放射性,甚至造成核裂变,所以造就了高原子量元素的不稳定。

                         图二  中子 核元 氦核以及在核内的分布 


自然存在的最大原子量元素是铀,铀是放射性元素,带来了大量的核内信息,于是,我们据此能够大致判断该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及稳定性。如:

原子序数92的铀,说明核内有92/2=46个氦核, 占用了其中184个质子。

铀238,238-184=54 ,还有54个质子构成27个核元,均匀分布在O,P核层的氦核间隙,所有的质子全部组成各居其位,因而较稳定。

铀235,235-184=51个质子,构成25个核元,在O,P核层不能均匀分布,还有1个中子,中子在核元之间乱窜、躁动,搅乱内部秩序,所以不稳定。

因为铀的价电子为3,铀238容易吸收中子,变成铀239,多了一个中子,就又不稳定了。

 

明确了核内质子、电子首先构成了氦核,这些氦核是怎样在核内排布、运动?壳层结构猜想还是对的,但不是自旋算出来的,是氦核自己排成的。(图二)

氦核是电子、质子紧密旋转结合的四面体,伴生的场相互调适,氦核的四个面可以均匀环绕4个氦核。在这四个氦核的外层球壳面可以均布9个氦核,这样就形成了原子核内氦核1,4,9,…几何分布。

由于每个氦核还需吸引2个核外电子,于是就制定了核外电子的对应排布,是核内氦核的两倍,这就是光谱分析中核外电子的按能级2,8,18…的几何分布,这也是说元素周期表中的核外电子的“能级”和排布是核内氦核自组织的展现。核内一个氦核牵动着两个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是氦核手里的风筝,核内核外存在着严格的系统性,核外电子的分布、旋转运动,是氦核在核内早就就已经决定了。


幻数来自实验事实,为我们的核内氦核结构提供了事实依据,还是应该感谢。原子核的氦核结构(1/4/9)不仅与幻数相辅相成,而且与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2/8/18)遥相呼应、珠联璧合。原子核的稳定有大自然严格、简单的数理基础,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不应该叫“幻数”。

本文重视α粒子在核爆炸时也不分离,抱团、紧扎的事实。拚弃氦核是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稀松凑合的观点。依据氦核四面体的几何特征,建立了核内氦核1/4/9/9的分层结构,恰好与原子核外电子的2/8/18/18的能级结构珠联璧合,相辅相成。

这是建立元素周期表以来,首次把核内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结合的互动关联探讨,大自然把核内、核外的安排是这么周到、严谨,浑然一体,感叹自然的简捷天成。


科学之路,是一条依据蛛丝马迹实证之路,找到更简洁的描述方法才是上策。越简单、越直接、越接近自然真实。

                         2019/7/27   (yych66@126.com)


 [1] 晏成和,科学网博客《光来自哪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116906.html

 [2] 晏成和,科学网博客《化学自组织怎样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138278.html

[3] 晏成和,科学网博客《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094685.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晏成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066-119148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